【最新】《争吵》教学反思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262703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争吵》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争吵》教学反思(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争吵教学反思 争吵教学反思1(878字)上月光曲第三课时时,原文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问学生:“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问题了吗?”这下教室里开锅了,“没有。”“回答了。”“没有。”“回答了。”“没有。”“回答了。”争吵声此起彼伏,竟吵得脸都红了。学生最后等着我给他们做评判。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说他没有回答,也可以说他回答了。”学生一听我这答案,都不解。我接着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说他没有回答,是因为

2、他没有用言语回答;说他回答了,是因为”学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声作答。”师:“说得好,这就像我们前面学的课文里的谁和谁?”生:“俞伯牙和钟子期。”师生共同回顾俞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师:“为什么贝多芬先生不用言语回答而用琴声作答呢?”生:“因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生:“因为盲姑娘不认得他,却能根据他弹的曲子判断出他就是贝多芬,所以是知音。”师:“是啊,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还需要用语言回答吗?”生:“用不着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师:“所以他用不着再回答了,因为答案已经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说”生接读

3、:“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到此,争吵结束了,学生的思想也统一了,更好的是,学生们充分地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声的知音说来,我还真感谢这次意外的争吵。争吵教学反思2(611字)钟表店里的争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时代性强,语言生动幽默,意味深长。以吊钟、闹钟、手表的争吵为载体,形象地介绍了电子表的优点,同时,又告诉读者,不能用旧的观念衡量新的事物,要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课文分成4个部分来叙述。先写钟表店里的钟表们听惯了“滴答”声;再写店里新来一个不发出“滴

4、答”声的电子表,钟表们都攻击它,认为是怪物;然后写顾客买走了这只最新式的电子表,钟表们仍然看不起它;最后点明中心:要懂得去发现、接受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在教育中,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1、课文中涉及的吊钟和带发条的手表,现在的孩子很少见到实物,只能在一些电视剧中见到,生活中,电子吊钟见得更多。2、现在的孩子几乎每家都有闹钟,但不是上发条的那种,闹铃声音也丰富多彩,不像以前那么单一。3、电子手表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事物。针对以上问题,我决定把吊钟、手表、闹种的图片及其发出的声音制成课件,结合课文进度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加深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同时根据课文语言形象、对话生动有趣的特点

5、,以课件出示对话内容,指名学生模仿朗读对话内容,以读代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地揭示出课文的中心。争吵教学反思3(1603字)从教二十多年,对语文教学颇多感慨。教语文不易,教好语文更难。考试是指挥棒,围着它转时,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放弃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面对学生不会阅读,害怕作文的现实,我们心焦,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它。现在用新课标,新教材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机遇、新起点,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走几步新路子成为可能。当然,我的语文课并没有什么出新,只是对语文传统课堂的细化与总结而已。我力图展示的,只是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做法。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界,非常

6、重视读的训练,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成功的范例很多。不过,我认为,阅读,有深有浅。一目十行是阅读,水过地皮湿是阅读,精读细读也的阅读。都说我们手中的教本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本,也有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说法,但我们一线的教师比谁都明白,孩子小,在他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懂得如何读好一篇_的情况下,任其“自主”,那是一种放任,学生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今天我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就是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具体包括:、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它对学生通读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善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鼓励学生每读一篇_都要了解大意,这是对_整体的把握,也是一种概括性

7、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一训练过程,往往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以前的“满堂灌”,老师将自己的所思灌输给学生,偏了方向;而“满堂问”也未必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满堂灌”和“满堂问”又被搞成了“满堂超”。但学生在这样的所谓“活跃”的气氛中,即使是能够思考,也不会是深刻的。阅读者,特别是善阅读者,是能够边读边思的,这是一种很不错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呢?我所用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做批注。已经在课堂上有所展示了。它使热闹的课堂沉静了下来,也使浮躁的童心沉静了下来。只有心与心的交流与对白,这应该才是阅读的佳境。当然,小孩子的思考不免流于

8、肤浅、偏颇,放任他们的思想,信马由缰,就没有我们老师的事了,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还必须有一个收拢与限制,这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与以必要总结,进一步点明课文的学习要点,使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丰富语言库比储备知识库更为重要。积累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必须。所以,我的语文课堂也安排了这一环节,所期望的,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也会注意主动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的习惯。以上是我在第一课时所展示的教学教学内容的说明。也算是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吧。需要说明的是,一读识文,二读思考,三读品

9、味,四读积累,并不是说,把_读四遍,而是代表了四个层面,代表了每一层面上的不同要求。在第一课时传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第二课时的阅读方法应用,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坚持的做法。学以致用嘛。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然后马上给学生一个应用这种方法繁荣机会还是必要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正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要在第二课时阅读另一篇_,就必须对课本上的精读课文的讲读进行精缩。如果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惟恐落掉每一个细节,总担心考试考到学生不会,这样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其实,语文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学生的语言分析与应用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自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一些。学生的语文能

10、力提高了,也就没有必要去担心学生应付考试的问题了。偏颇与谬误之处,望海涵并挞伐!争吵教学反思4(1109字)争吵是人教版第六册15课。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效果甚佳。一、亲身体验理解课文。1、理解“争吵

11、”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谈与同学的争吵,导入新课生1:上学不等他。生2:惩罚同学的方法生3:上课时笔记不见与同桌争吵。2、学生说与同学争吵后有什么想法?换位理解文中“安利柯”的心理变化。3、学生谈与同学和好如初的感受来理解“安利柯,再也不了”。二、启发想象,走进人物心理1、想象“安利柯”发火怎样骂克莱谛?2、“我在外边等你”一句在_中出现三次让学生想象说这话的心理反应人物品质(宽容,防御)3、想象“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怎样的不高兴?4、引导学生想象怎样“挨”时间三、采用“演一演”体会人物情感。1、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生气的“克莱谛”神态、语言、动作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克莱谛的情感。2、

12、演一演两人和好的语段(913)在演示中理解“我”的后悔克莱谛的宽容诚恳。3、课文最后一自然父亲告诫我的话让学生演示中理解道理。四、读一读理解人物心理变化1、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2、轮读课文节五自然;体会作者“不安后悔矛盾”的心情五、“议一议”升华主题,陶冶情操。1、我后悔时是因为“克莱谛”的什么品行感染了我。2、讨论那喜欢文中的什么人:(克莱谛(孝顺宽容),安利柯(知错就改),父亲(善于教育严格引导)3、面对同学对你不友好的言行,你应该如何对待?争吵教学反思5(874字)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因为我们班男

13、孩子多,又处在9岁左右的年龄,特别调皮,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我想,学了这篇课文应该对他们有所启示,有所帮助才对,所以,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感悟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作了详细描写。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火了,产生了报复的念头;吵架后,觉得不安,后悔,觉得对不起他,很想认错,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下决心,可嘴里又说不出。这些矛盾的心理活动,符合学

14、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经常遇到。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3、理解重点词句。“嫉妒、报复、瞟、挨,举起尺子、拨到、搭”这些重点词语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莱谛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谈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莱谛的宽容,并对两个人的行为、心理进行比较,感受克莱谛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友好,表示敬佩。父亲说的三句话,在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句话散见于课文,“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我让学生找出这三

15、句话并好好地谈了自己的理解。此外,我还让学生以“我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为题仿写,让他们写出和同学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真希望他们也能像克莱谛一样拥有宽广的心胸!争吵教学反思6(518字)争吵节选自亚密契斯的爱的教育,正好寒假里从阅览室借了一本爱的教育,读了这本书。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为吵架而不安、后悔,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但是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把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