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262024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故都的秋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故都的秋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故都的秋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故都的秋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说课(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说教材关于作品的原生价值: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的主 观色彩和景物的客观色彩的和谐统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即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 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关于课文的教学价值:该文被选入职高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课内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散文的阅读与欣赏,要求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丰富的感情及蕴含的哲理,了解散文各具特色的艺 术表现手法,品味散文优美而风格各异的语言。所以在教

2、学思路上,先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通过听读、朗读,充分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这些景物的客观色彩,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感受作者的主观色彩;同时感受本文自然细腻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该文作为文学作品的 原生价值和它被选入教材后的教学价值则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二、说学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的差异,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人生体验的差异,学生要克服自身“前理解 ”的障碍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作点拨,使学生能在与教师、同学对话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体验,比较顺利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较充分地

3、感受作者在本文 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三、说教学目标(一)、诵读课文,感受文中清、静、悲凉的秋味;( 二 )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和作者内心的忧思、孤独感;(三) 、理解散文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表达艺术;四、说学习重点: 通过细细品味语言,感受秋景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五、说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培养初步的鉴赏水平。六、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七、说课时数: 一课时八、说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

4、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 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职高的语 文教学。在教学中,上述的 “对话 ”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教学原则和精神,。那么实际教学中最基本的 “抓手”或者说文 本的主要教学价值是什么呢?应该是言语形式。因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言语形式) 的能力,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形式的关注。而且要实现和文本、作者的对话,唯一 的途径也就是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言语形式) 。所以, 在本教学设计中, 会很重视对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言 语形式)的欣赏

5、品味,这同时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上述理念的指导、 观照下, 关于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始终以上述理念为至高点, 以展开课堂上的真实对话,达到彼此 “精神上的相遇 ”为最高境界,以关注文本、品味言语形式为基石。从 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的教学始终以对话的形式展开, 所以学习本文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 学生与文本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也是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自我体验丰富 的一个过程。从而使语文课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了一种自然的状

6、态 中。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者生平。(一)导入 以古诗词导入,通过这一导语的移情作用,让学生进入到对秋的欣赏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展开 和文本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意义。(二)学习课文(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1、朗读课文第 1、 14 段,从文字间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2 、再读第 1、 14 段,读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向往眷恋之情(二)朗读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味。品味言语形式,感知意象,体味客观色彩,初步感受主观色彩:1、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文眼 )2、品味描写故都秋景的语段,初步感受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

7、味。(1)听第 3-11 段朗诵录音,思考:文中写了几幅秋景图,试 想象文字构筑的画面,分别用相应的词来概 括画面的意境。圈点、讨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学生在认真品味感受文本,并没有过多的发言,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和文本 和作者在进行交流。这种无声的对话可能要比有声的无效的讨论要来得更有意义。生生对话,克服 “前理解 ”的局限,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深入体味文章的主观色彩:(2 )品味画面中的各种景物的描写, 划出最能透露出作者感受的词句, 感受其中的秋味, 并相互交流各自 的见解、感受。(主要从色调和声音方面来入手)(3 )朗读第 3-11 段,读

8、出清、静、悲凉的意境。教师点拨引导,深入进行对话:3 、疑问:文章写的是 “故都的秋 ”,但作者的笔触却不仅限于故都之秋,为何在第2、13 段提到了南国之秋,并在第 12 段提及批评家对古今中外文人写秋的评述?(师小结)随着郁达夫先生的文字,我们一起领略了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故都的秋味真是无处不 在,小院里、花草中、落蕊间、蝉鸣中、秋雨下,难怪郁达夫先生要不远千里到北平来饱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相比之下,江南的秋自然是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作者用这来解释自己独钟情于故 都的秋的原因,可是,秋包括故都的秋之于观赏它的人们来说,实际上是千姿百态的,虽有萧瑟悲凉的一 面,

9、可也有艳丽喜人的一面;之于文人墨客来讲,笔下之秋有凄凉哀婉之作,也有豪迈奔放之作;为何郁 达夫先生不写那香山红叶,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不写牵牛花的鲜艳的色彩而写蓝朵,不写槐树的高大 而写落蕊,偏选这些萧瑟苍凉的景物来写,甚至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也让作者生出阵阵落寞 之感,整篇文章呈现出悲凉的意境,这是为什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推进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三)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生平,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忧伤与孤独。1、知人论世:了解郁达夫其人2 、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10、感受景物的内在神气, 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内心淡淡忧伤和孤独悲 凉感。教师点拨,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四)总结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讨论:同学们是否看出不同的作者笔下描写的景物总是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景物本身其实是客观的,产 生不同的原因何在?(在于作者主观情感的不同。) 三、朗读全文,读出感情。四、作业:阅读想北平(老舍),与故都的秋作比较,看看两文写作上有何异同。 板书:故都的秋秋景秋意心境芦花柳影清忧伤夜月落蕊蓝朵静孤独虫唱钟声雨声悲凉悲凉秋草秋蝉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 WYJ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

1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承担着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 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 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 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 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

12、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感知全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生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而本课的学习重点我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 技巧也是难点。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

13、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也学习过朱自清先生朴素动人的背影和活泼明快的春,因此对语言美和意境美还是有一定接触的。但从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来说还很不足。鉴于此种情况,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体会高中散文分析的方法。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

14、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第一个课时的教学:提出清华大学的荷花池。因为有一位散文大家写过一片描写它的文章,使看过文章的人都忍不住跑去实地看,可所有人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在他们眼中的荷花池不过是一汪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做诵读提示,学生朗读。俗话说好题一半文,我重视释题。不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从题目中找出有用信息,还要从荷塘月色”这简单的四个字中加以想象和联想,描绘出优美的画面。接着我会分析文眼。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介绍作者,我做适当补充。重点介绍朱先生的高尚民族气节一一

15、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引起学生心灵震动。当然我会告诉学生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是清华园中的一名教授,但如果学生知道他最后的命运,再回头读这篇文章时该会另有一番感受吧。接着再从国事家事解读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全文感情基调。再次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行程,画出示意图。并根据行程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分析作者感情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我是以一首改编过的天净沙秋思做结的:孤人老树蝉蛙曲径荷塘人家愁道月光瘦人 断肠人在清华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四、五、六段,积累语言。做全优设计 “夯实基础 ”部分,消化本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我所要说课的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册第课荷塘月色 。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 学效果预测、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篇课文,属于重点阅读和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 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散文, 是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核心意义必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 “教材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 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教材教学目标和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