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62024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了新的主要的传播媒体。而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网,并且校园网的形式多样,功能齐全,日臻完善。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管理、交流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本节深入分析了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发挥,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说明。以凝聚力基本概念的分析为切入点,进而分别介绍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背景,校园网的影响,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并提出建设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途径。一.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

2、背景从1986年第一封国际邮件到今天我国已成为第一互联网大国,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网络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随着移动端的普及,人们更加依赖于网络,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我国网络应用广泛,并且整体往移动端转移。而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地,自1994年起开始投资建设中国高校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

3、,即校园网,到现今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校园网络凝聚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以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不可阻挡,而校园网是现今教育的新阵地,我们应该利用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建设校园网凝聚力,建设发展校园。二. 高校校园网影响2.1高校校园网络的积极影响1.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必然会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现今的或落后的、健康的或颓废的信息均可在网上传输,并

4、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受时空限制,学生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而网络则是全天候开放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与同学或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即时在网上迅速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思想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有多大。网络能为高

5、校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其关键在于正确信息的快速收集、传递和使用。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尤其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的思想变化随着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学生变化的端倪,未雨绸缪,将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互联网赋予德育工作的巨大效能。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必然会更新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网络技术作为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大学生思想的大解放,活跃思想,开阔眼界,促进观念更新。那些落

6、后、封闭、保守、愚昧的观念首先被他们抛弃,创新、竞争的观念则被他们普遍认同。这在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2校园网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信息化社会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开放性教育的新课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灌输信息”转变为”引导选择”。上网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大学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大的地方。信息全球化的过程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意味着思想政治

7、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作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一是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教师的意见不能及时让所有的学生了解。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交流成为可能,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为人接受。再加上网络的隐藏性,学生可以不受外界控制,自由发表见解,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面对面谈心不可取代的良好效果。二是

8、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网络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添了教育的感染力,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迸网络,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传播效果及覆盖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3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网络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传统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规定的、标准的、统一的、集中的学习条件下,被动、消极地获取教育信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校园网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索取所需,在

9、主动、积极、放松的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1) 校园网以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主体的能力网络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来源,拓展了获取教育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使主体获得知识更加快捷高效。由于网上信息的源流和传播途径四通八达,人们自主选择接受信息的可能大大增强。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仅拥有的信息量快速增加,而且更新的频率也会加快,这样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学习创新意识。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导向意识、成才意识日益明显,价值取向趋于实际,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封闭模式和精英教育理念已远不能让大学生满意,而网络的无限虚拟空间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

10、间。(2) 网络文化以提高思维创造性促进主体性发展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更趋开放和灵活。网络信息双向传递,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没有谁是以权威的面貌出现的。因此,学生在浏览网上的各站点时,可以自由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受他人的左右,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他们可以搏采众家之长,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在网上,大学生不仅学到、了解到各种知识和观点,而且由于网上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原有思

11、维的单一性和狭隘性。网络使大学生有可能直接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思想理论、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思维束缚,甚至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地在想象的,虚拟的世界里翱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超前思想和创新思维。2.2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1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和网络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婚恋观念、择业态度、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消费观念、人际关系等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实用性、功利性等新的特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

12、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最终会导致青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网络新闻所容纳的信息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久而久之多元价值标准在无意中形成。2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的挑战对现代网络技术

13、、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的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放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根据学习需要和自己确定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设备的、无年级课堂、无年级学校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不断产生;远离学校、教室的辩论会、讨论会都将会成为现实;考试不再用纸笔,全部实现上机操作,也都将会成为可能。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

14、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3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密集的信息容量,以各种不健康的文化思潮,信息,诸如暴力,迷信,色情等进行和平演变。面对密集的信息,大学生好奇心强烈,如果不及时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增强抵御各种错误

15、思潮的素质,就将会成为信息的奴隶。无所适从,精神萎靡颓废,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才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4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和角色的意识的影响由于网络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特点,人们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比现实世界更多的快乐,这往往会对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甚至会导致他们迷恋网络。网络沉溺易造成大学生自控力的下降。网络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在网上能“为所欲为”,这对缺乏一定是非鉴别力和约束力、好奇心较强又容易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由此产生一些道德失范、危害正常的网络秩序的现象。由于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

16、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大学生身上,容易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由于整天沉溺网络,在网上玩游戏、聊天交友等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导致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引发“网络沉溺综合症”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瘾和网络孤独。前者是指网民极度迷恋互联网,甚至以网络的虚拟世界代替现实社会,拒绝接受现实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后者是指网民沉溺于网络虚拟交往,忽视甚至拒绝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持冷漠态度,造成性格孤僻。5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障碍。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地球浓缩进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它弥补了其他联系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安全性等独特的优势。但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