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献学整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613818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文献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文献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文献学整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文献学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熹注论语时解释“文献”一词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可以作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今天,“文献”一词多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二、文献的分类1、按时代分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2、按学科分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

2、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按文献组群分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文献学有普通文献学与专业文献学之分,普通文献学是专业文献学的基础。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研究范围: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研究目的:1、我们学习文献学,可以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2、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3、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第二章各种载体的文献文献的

3、载体有:骨、金、石、纺织品、陶、竹、木、纸、光盘等。第一节甲骨文文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等,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甲骨文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我国真正有系统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1991年9月,共出土了约10至15万片甲骨。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即商朝第九代王盘庚迁都以后的殷。1949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发掘了15次。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

4、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这里择要介绍几种:1、铁云藏龟清刘鹗(18571909)辑。刘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是发现、购藏、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有1051片。2、殷墟书契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以清遗老自居。曾任伪满监察院长。)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

5、云藏龟之余等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3、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王国维(18771927,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281934年间,八次参加或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甲编收史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务馆出版。乙编收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

6、的甲骨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甲骨文合集及补编甲骨文合集,郭沫若(18921978)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坰、谢济、马季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1、甲骨文编孙海波著。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

7、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3、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泽螺居士,辽宁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节金文文献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西周时期有铭

8、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文字典1、容庚编著的金文编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

9、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第三节石刻文献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一)碣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其内容为咏秦

10、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二)摩崖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著名者如:莱子侯刻石、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汉碑的

11、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

12、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时期一直被帝王贵族们延用的碑式。碑的用途:碑除了标识冢墓、颂扬功德外,还被用来刻写经典、药方、书目、记录谱系、名氏等。因此,碑又可分为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碑及书籍刻碑等。1、墓碑(包括神道碑)墓碑一般立在墓前正中间,如孔子墓碑。神道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左右对称。南朝以后墓碑与神道碑逐渐混而为一了。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如颜真卿所书勤礼碑。2、功德碑其形制与墓碑相同,一般树立在城邑要道、官署等处,内容为赞颂古代圣贤及前朝帝王、古代忠臣良将的功业、纪念任职官员的德政、表彰孝子节妇的道德典范等

13、,如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后汉的曹娥碑等。3、经典及书籍刻碑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佛教刻经中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从隋至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刻石15000余块。4、造像碑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以陕西、河北等地为多。各地的造像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最著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5、 书画碑唐宋时期,始出现专门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刻制的石碑,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都曾

14、刻于石碑上。曲阜孔继涑主持刊刻的玉虹楼法帖(现藏孔庙内)就是典型的书法碑。四、墓志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墓志的别名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现传世及近代出土的墓志数量庞大,近年汇编的历代出土墓志合集中,已收集了汉魏至明清时期的墓志近7000块,加上未出土和未曾公开发表的墓志,估计墓志的留存数量将超过万件。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罗振玉石交录卷二云:“晋人墓志皆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世墓志平放

15、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小碑的形制与汉碑相同,只有大小的区别而已。至六朝时期,墓志始平放。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著录起步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著录之一。宋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宋代是中国金石学研究、著录的第一个高峰。集古录十卷 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也是著录类的第一部著作。成书于嘉祐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