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608671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质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作例文课题习作例文课型习作例文授课时间1 课时教学1. 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目标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 法。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例文:颐和园导入:我们来读颐和园,找出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 作用。(一)阅读例文,找过渡句设计意图学生找出过渡句 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 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 默读课文,

2、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出示课件 2】 预设:容,为下步绘制旅游路 线做准备。新课(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教学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分钟(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教师点拨指导,使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再 学生明确作者的写颐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和园的顺序是怎样的,出示:【出示课件 3】长廊()()() 重点写了哪些景物,为 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出示课件 4】1.课文介绍颐

3、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按照游览的顺序)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其中,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师小结: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 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今后的 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过渡: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 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从哪 些语句看出来的?找出表示过渡的句子。(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预设:【课件出示 5】(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

4、得越来越美。( 3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 得柔美。2.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图:【课件出示 6】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3.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课件出示 7】(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2)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3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 朵盛开的白莲。(4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 原始森林。(5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 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 虹那么绚烂夺目。4.本文重点写的景物是什么?【出示课件 8】重点写了原始森林和野花。5. 小结:【出示课

5、件 9】板书设计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将天山的美景呈现给大家,段首的句子,又是过渡句,介绍了作者的游览路线,也介绍了游览的顺序。游览的顺序【出示课件 10】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 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先扶。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

6、知课文, 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 破教学重点。再放。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该 放手就放手。不足之处: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习作例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物体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描绘物体的景象。过程与方法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明白文章属于什么顺序来写的。2.学生在写作中抓住物体的特征,仔细观察物体。教学过程:颐和园(原文见教材 P70、7

7、1)一、例文探究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明确:游览顺序。分别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2.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明确: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上介绍;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从内部介绍;抓住长廊两旁的怡 人风景从外部介绍。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从什么 角度进行观察的?介绍了哪些景物?明确:这句话是景物描写。作者从俯视(向下望)的角度观察景物。重点介绍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 墙,“黄、绿、朱红”等颜色,使人感受到一种古色古香的美。4.第 5 自然段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明确:作

8、者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桥洞多,“有十七个桥洞”;石柱多,“桥 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狮子多,“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且“姿态不一”。二、写法借鉴1按一定顺序写景。描写景物的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 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空间顺序通过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 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 人,由动到静,移步换景法等顺序。课文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跟随作者的脚步,通过“进了颐和园的 大门”,“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9、”,“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等语句自然过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2.抓住特征,仔细观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多种角度观察,即抓住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 大小等。课文在第 2 自然段分别从总体的“长”、内部、外部介绍长廊;在第 3 自然段,用“耸立”一词 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广;第 4 自然段用“黄、绿、 朱红”等描写了琉璃瓦屋顶和宫墙的颜色;第 5 自然段描写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且姿态不 一等特点。每处景物都将其特征描写得细致准确。3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课文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开篇点题,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美、 大。最后一

10、段与第 1 自然段相照应,既总结全文,又点明中心,表达出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内容具体,重点突出。七月的天山(原文见教材 P72、73)一、例文探究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游览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2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一共写了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 象?明确:进入天山描写了雪峰、 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感受: 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感受: 仿佛走进幽静的密林。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

11、缤纷野花。感受: 犹如走入了春天的花园3第 2 自然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明确: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银灰色的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4.第 4 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明确:“五彩缤纷”描其色。像锦缎、霞光、彩虹绘其艳。“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二、写法借鉴1巧用修辞,适当想象。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 声音、气味等,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本文运用了大量优美的比喻句使景物内 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第4 自然段“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那么绚烂”这 句话运用三个极美的比喻句构成了一个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五彩缤纷、艳丽无比,洋溢着作 者满心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抓住重点景物,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化、形象 化,表达真情实感。2.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写景文章要使读者印象深刻,不仅要写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 只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本文在第2 自然段就从高耸的雪峰,到峭壁断崖下飞 泻下来的雪水,再到山脚下的溪流,静景与动景结合,更突出了天山的美,更表现出了作者看到如此美景 的喜悦。任何景物都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 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