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60737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作者:张德芳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3日11版)20世纪90年代初,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发现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 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的遗址一一悬泉置遗址。由于遗址中出土了 35000多枚汉简和数以万计 的其他文物,被分别评为“八五”期间和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遗址的位置及其展 现的历史功能,曾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也由于出土物的丰富尤其是 30000多枚汉简的出土,对我们重新认识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年6月22日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面就悬泉置遗址和悬泉汉简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一些介绍

2、,供大家在当今“一带 一路”的背景下研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以参考。悬泉置遗址和悬泉汉简悬泉置遗址的位置坐落在甘肃西部瓜州县和敦煌市交界处,在瓜敦公路南侧1000米的 山丘底下。遗址南部是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山涧有泉水流出,名曰悬泉水,经年不断。悬泉 置即由此得名。遗址的院落、房屋、马厩等均为汉代遗存,但坞院的西南角压一烽墩,属魏 晋遗存,故遗址的时代总体上属汉晋时期。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和敦煌卷子的记载,到了 唐代,还称此地为悬泉水,并有悬泉驿、悬泉镇、悬泉乡的设置。该遗址是一个50米X50米的正方形院落,总共2500平方米,院门东开。院内有27间 大小不等的房屋供人居住和办公。院落南墙外有专门养马

3、拴马的马厩。出土的汉简,有字者 23000余枚,现在整理编号者18000枚左右。另有竹木漆器、草编器、皮革、丝织器、毛麻 织品等用品6000余件,铁器类生产工具230余件,各类陶器陶片30000余件。史书中关于“厩置”、“传置”、“骑置”、“邮置”的名称多有记载,如史记田儋列传 有“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汉书文帝纪有“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汉书西域传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后汉书西域传有“立屯田于膏腴之野, 列邮置于要害之路。”如果再往前追溯,“置”的出现还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孔、孟的时代。孟 子公孙丑上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孟子引述的是孔子的语言, 可见,

4、“置”的出现,最晚也在春秋时代。但“置”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它的建置、分布、 规模、格局、人员编制、车马数量、管理体制、功能作用,以及它在国家社会中的角色,在 悬泉置遗址发现以前,我们几乎知道得很少。而悬泉置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古代驿置机构的 完整形象,再加上大量的汉简和出土文物,从宏观到微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诸 方面的细节,都得以生动地揭示出来。从下到上、从地方到朝廷、从边疆到内地、从局部到 整体,通过解剖麻雀,使我们对遥远的过去有了新的认知。根据汉简的记载,悬泉置隶属于敦煌郡效谷县,全称应是“效谷县悬泉置”。人员定额 有官卒徒御37人,有员马40匹,传车1015辆。除养马外还饲养一

5、定数量的牛,有牛车 5辆。主要工作一是传递公文信件,也包括私人邮寄的信函和物品,二是接待东来西往的官 员和行旅。每当朝廷用兵西部,皇帝的诏书、朝廷的紧急公文以及出征将士的军情急报,也 都经过悬泉置传送。在接待任务方面,不仅朝廷官员出使西域、公主出嫁和亲,而且西域各 国包括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有关地区和国家前来中原进贡、受封、觐见、通使,都要在 此歇脚、吃饭。像这样的驿置机构在当时的敦煌郡共有9座,依次是渊泉置、广至置、效谷 置、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龙勒置(可能还有玉门置和冥安置)。每个置相距30公里, 从东到西一线排开,承担了上述接待和传递任务。总的说,悬泉置地处交通要道,它所承担的任务

6、又是传递文件和接送使者,所以悬泉汉 简的记载几乎都与中西交通密切相关。不光悬泉汉简如此,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河西汉简 和新疆出土的所有汉简,无不如此,都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手资料。悬泉汉简中的西域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历史上狭义的西域主要指阳关以西到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大约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里,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已有多处发现。青铜时 代和铁器时代的遗址遗物更是广泛分布。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200年这段时间里,东西方 人种、文化、语言在这里交融、碰撞,为匈奴和汉朝的势力进入此地准备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关于汉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史书上对一些大的

7、事件、人物都有总括性的记载,但大多缺 乏具体细节的描述,而汉简的记载却从细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关于日逐王降汉,史 书记载得比较笼统,但汉简的记载就有许多过去所不了解的细节。当时由大司马车骑将军韩 增和御史大夫丙吉发布文件,派人专程到敦煌、酒泉迎接日逐王。就连日逐王路过敦煌时, 敦煌地方当局派出多少人送迎,吃过几顿饭,甚至从敦煌到冥安的路上累死一匹马的事,也 有记载。日逐王降汉,是汉朝经营西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的连锁反应就是西域都护的设 置,“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疽(汉书西域传)从而结束了匈奴对西 域一百多年的统治,改变了西域的历史走向,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从

8、这个角 度看,汉简作为原始记载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的佐证就显得极其重要。西域五十五国中,有四十八国属都护管辖,其中南道十七国,中道十五国,北道十六国。 另有七国,在今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不属都护”。先说南道诸国。汉书说“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都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 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说的是昆仑山以北,塔里木盆地南缘。 在这条通道上,悬泉汉简对其中的十国有程度不同的记载,它们是:楼兰(都善)、且末、 小宛、精绝、打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蒲犁。比如:楼兰王以下二百六十人当东, 传车马皆当柱敦。”说的就是元凤四年楼兰尚未改名为都善之前,楼兰王等二百多人前来中

9、 原时路过敦煌悬泉的情况。再比如:“斗六升。二月甲午,以食质子一人,都善使者二 人,且末使者二人,莎车使者二人,打阗(于阗)使者二人,皮山使者一人,踱勒(疏勒) 使者二人,渠勒使者一人,精绝使者一人,使一人,拘弥使者一人。乙未,食渠勒副使二人; 打阗(于阗)副使二人,贵人三人;拘弥副使一人,贵人一人;莎车副使一人,贵人一人; 皮山副使一人,贵人一人;精绝副使一人。乙未以食踱勒(疏勒)副使者一人,贵(人)三 人。凡卅四人。”这是“甲午”“乙未”连续两天之内,有上述十个国家的使者、副使、质子、 贵人三十四人前来中原的记载。其中的楼兰、精绝、于阗等国可谓镶嵌在西域南道的明珠,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宗教

10、的传播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上世纪初,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先后 多次到楼兰、尼雅、丹丹乌里克、安德悦和和田等地考察发掘,获得大量汉晋以后的各类文 物。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新疆有关部门单独或者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在对上述地 区进行的多次发掘中,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汉简是汉朝势力进入西域的早期记载,同后来 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历史文物,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盛衰兴废,是最早、最原始、最具体的 档案记录。再说中道。就是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这条通道汉书中将其称之为北道。因 为西汉时,天山以北的草原之路尚未通达,即使汉使前往乌孙,也需走天山以南,到疏勒(今 喀什)后北转翻越天山到伊塞克湖附近的赤谷城

11、。这块地段从东到西有山国、危须、焉耆、 尉犁、渠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捐毒、休循、大宛十五国。汉 简对其中的十二个国家有记载。如汉简有“甘露四年十二月,遣令长罗侯守候张谭 送尉犁王、王夫人使诣口三月甲辰东。”这是公元前49年1月的某天,时在西域的长罗侯常 惠派人护送尉犁王及王夫人到京朝贡时留下的残缺记录。再如“永光元年二月癸亥,敦煌大 守守属汉刚送客,移过所县置,自来焉耆、危须、都善王副使匹、牛车七两,即日发敦 煌,檄到,豫自办给,法所当得。都尉以下逢迎客县界。相”这是公元前43年4月3 日,敦煌太守派员迎接上述三国使者的过所,有马若干匹,牛车七辆,从敦煌出发,东往长

12、安。文件还强调,沿途所需自行采买,都尉以下要在县界迎接。关于西域北道。主要指天山以北的乌孙和天山东部的一些小国,总共十六个。乌孙为最 大国,有户12万,有口 63万,游牧于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乌鲁木齐、玛纳斯以西, 地盘最为辽阔。其余十五国都在今天的哈密、吐鲁番到乌鲁木齐一带。汉简中关于乌孙的材 料极为重要。乌孙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史书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他们已消失在茫 茫人海中了。但是在两汉时期尤其在西汉的两个世纪里,他们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匈 奴、乌孙、汉朝的三角关系中,他们的态度和向背举足轻重。如悬泉置元康五年正月过长 罗侯费用簿有简18枚,是一份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的

13、部属路过悬泉置消费酒、肉、鱼、 米、豉、酱的记录。吏卒的身份有长吏、军候丞、司马、斥候、弛刑士等。路过的人数分别 为12人、72人、75人、300人不等,这是汉朝派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的生动记载。诸如此 类,都是我们研究汉乌关系、汉匈关系以及匈奴与乌孙关系的珍贵资料。总之,悬泉汉简保留了大量西域都护府设立后直到西汉末年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前来京师 路过悬泉置停留的珍贵记录。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总领西域,而对西域各国不采取内地的郡 县制而仍其旧俗;在重要的战略地区驻兵屯田,以保障不受匈奴侵犯并负责地方治安;对大 国如乌孙和龟兹辅之以和亲,结昆弟之好;注重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等等,对西域广大 地区进行了

14、有效管理。从汉简材料还可看出,西域各国通过频繁地来汉活动,依附感归属感 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汉王朝的强力保护。史书的记载和出土汉简的佐证充分说明, 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汉与西域已完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悬泉汉简记载的汉王朝与中亚的关系:大宛和康居中国最早的官方外交就是张骞出使,就是同中亚打交道。上面所讲汉与乌孙的关系已经 涉及中亚,下面所讲大宛和康居,主要就是汉王朝与当时中亚地区的关系。大宛,地处费尔干纳盆地,东南北三面矗立着天山山脉、吉萨尔-阿赖山脉,中间一块 盆地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70多公里。总面积在7800多平方公里。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边界犬牙交错,

15、但盆地内的大部分土地属于乌兹别克斯坦。 两千多年前张骞首到此地时,以农耕定居的居民已经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第一站就到了大宛。当时的大宛对来自远方的使者相当 热情,供吃供喝,还派向导车骑,把张骞送到康居。后来由于汉武帝派使者求取汗血马不果, 导致了公元前104至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的行动。最后订城下之盟,获善马数 十匹而还。史书云:“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 职。”汉与大宛的关系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也基本保持了正常的往来。汉书西域传把 大宛列入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明言“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 在

16、数中。”说明大宛同汉朝的关系不同于上述几个国家。悬泉汉简中有关大宛的记载,也提 供了史书上不曾见到的材料。如:“大宛贵人食七十一 凡三百一十八人。”三百一十八人中 可能有其他国家的人,也可能是按人次累计,但就七十一人的使团,也是够庞大的。还有, “大宛贵人乌莫塞献橐他一匹,黄、乘、须两耳、絜一丈。死县泉置。”这是贡献的骆驼死 到悬泉置的记载。其实,这种贡献只具有象征意义,主要体现政治上的羁縻关系。大宛往西就是康居,它是丝绸之路上又一中亚大国。其地理范围包括哈萨克斯坦和乌兹 别克斯坦大部地区。按照史书的记载,康居“与大月氏同俗”。而“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 移徙,与匈奴同俗。”一句话,匈奴、康居、大月氏,都是游牧部落,同大宛那样城郭定居 的农耕部落有着不同的文化。康居作为游牧部落,主要的游牧地区当在锡尔河北岸,即哈萨 克斯坦南部草原。但是康居有五小王,分布地区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农耕地区。康居与汉朝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