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600131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文忠: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铜器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艺术品当中只有青铜器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从夏代起源,经过商周,秦汉 至宋代金石学诞生,青铜器从单一的收藏,变为一种学问,一种研究对象。青铜器的价值被世界公认主要是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外国人进入中国,发现中 国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在西方国家里,18世纪才出现抽象派和印象派的青铜器造型,在中国 3 000 年以前就有了,所以外国人非常喜欢我们的青铜器。如今像牛尊、羊尊、马尊等大部分流散在国外, 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地位在世界上可与西方的油画、雕塑相提并论,在世界的各大博物馆里都有一个专门的 中国青铜器馆。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不把中国青铜器

2、作为馆藏重器,历代收藏家更是把收藏青铜器作为镇宅 之宝,世代相传。如今盛世兴收藏,青铜器更是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宝贝。中国青铜器的历史青铜,是指红铜和其它元素的合金,如铜和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和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他的还有 铅锡青铜、镍青铜、磷青铜等等。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锡和铅的合金,即锡青铜和铅青铜。其实当年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是黄澄澄的,经 过时间、空气和地下埋藏、腐蚀等过程才形成了后来的一层绿锈。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 15个世纪。在 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 冶铸业所产

3、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铁器时代,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 时代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产 品的其他领域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虽然青铜器走向了衰落,但是铜镜在唐朝又走向了新 的高峰。佛像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明、清,制作水平都很高。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宣德炉,这是铜器 制作的最后辉煌。青铜器的分类农具和工具包括犁铧、锄、镰、铲、斧、锛、凿等。中国是农业大国,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

4、。青铜工具的出现, 带动了整个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但至今发现的青铜工具的量很少。因为铜是稀有金属,回炉熔化后制 作成其他器物,可以反复使用。礼器青铜器历代都被称为国之重宝。它的制作对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国家有大事的时候 都要用青铜器作为礼器,所以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 觚、觯、觥、尊、卣、彝、壶、盘等。这些名称在宋代就已经定了,主要来源于青铜器的铭文,没有铭文 的就约定俗成,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彝字,泛指各种青铜器,具体到某种器形就是指造型似小方房子、带 盖的铜器。乐器包括铙、钟、钲、铎、鼓等。兵器包括戈、钺、矛、戟、剑、刀、弩机等。兵

5、器是青铜器制造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现在发现的兵器 的数量不多,也是因为青铜器可以回炉熔化后继续制作使用的缘故。车马器包括辖、衔、轭、銮、当卢、马具等。车马器原来属于杂器。这两年随着青铜器市场的活跃,收藏车 马器的人也多了。现在车马器见到最多的地方是内蒙古,以赤峰、通辽、包头这一带为最多。这里的埋藏 环境比较干燥,容易保存,流传的车马器也非常多,价格普遍上涨。度量衡度量衡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非常,收藏意义重大,包括尺子、量具、诏版、权等。杂项过去把俎、禁(承放酒器的专用器座)、炉、灯、洗、镜等都归入杂项类,现在铜镜、钱币、佛像都已经独立出来成为专项。收藏角度的分类青铜器有三种实用功能,礼器、实

6、用器、冥器。礼器价值最高,最具收藏性,实用器价值低于礼器, 冥器价值最低。青铜器的收藏自古以来就有,商代王和天子的东西在周代就开始收藏,周代的器物到春秋战国又被收 藏,到汉代汉武帝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圆鼎,汉武帝就因为发现了这个圆鼎,就改年号为元鼎,可见当时青 铜器的重要性。自古以来玩青铜器被奉为一个非常高雅的艺术,从事的人大多数是文人、士大夫、官僚,没有学问的 人也玩不了青铜器。民国时期青铜器收藏达到顶峰,从宋代金石学到民国时期出版过上百本书,那个时期 没有一本是写中国艺术品方面的专业书籍,唯一例外的是青铜器。青铜器的收藏似乎还不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以轻易涉足的,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是一般人家

7、可 以做到的,首先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相当的眼力和经验,所以我觉得一般人还是不去触及青铜器 为好,但是档次稍低的春秋、战国、秦汉的青铜类物品,价格并不高,广大收藏者都可以试试身手。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中国青铜器的纹饰自成一体。常见的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其次最多的是龙纹,凤纹也比较多,其他 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纹、兽面变形纹、火纹、几何纹、人物画像等。人物画像在战国以后才出现。夏晚期的青铜器基本都不带铭文,到商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个字或一个族徽的铭文,字数逐渐增多, 到西周达到几十字或几百个字,西周中期出现了二百多字、三百多字的铭文。字数最多的是西周中晚期的 毛公鼎,将近四百个字。铭文的内容一般

8、包括王室的祭典、戎事等。青铜器市场行情新中国成立前的古玩商以卖铜器为主,青铜器的价值非常高。民国时期,口径一尺左右的圆鼎能在北 京换一个四合院,大约相当于 300 大洋。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开始重视收藏。国内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国外的价钱相对高一点,但也不是它 应有的价值,青铜器的价位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的。2001 年3月,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了一件商代晚期盛酒器“皿天全”方罍(器口有“皿天全作父己尊 彝”八字铭文,故名“皿方罍”),以 924.6 万美元成交,创下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这件青铜器于上世纪 20 年代在湖南出土,拍卖的是器身,器盖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当时国内也有博物

9、馆筹 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却终因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出价超过我方预算近四成惜败,这件青铜器 只能身首分离了。上海崇源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周宜壶”以 2640万元(含10%买家佣金)创 下了内地青铜器拍卖的最高记录。它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周宜壶是一对,早年均为清宫旧藏。器身 有二十多字的铭文:“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於宗,其孙孙子子子万年永实用。”2007 年 3 月 20 日,纽约苏富比拍卖了一件由美国水牛城 AlbcenterKnox 艺术馆提供的中国商代青 铜酒器青铜鸮纹方斝,以 810.4万美元被英国康普顿?弗尼博物馆拍得,创下历年来青铜器拍卖的全球

10、第二 高价。2007年3月9 18日在荷兰马斯垂克(Maastricht)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伦敦著名古玩商“Litt 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 推出一只战国时期的“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此尊工艺精湛,华美异 常,保存完好而且流传有绪,终以1200 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为中国藏 家所拍得。国际市场青铜器高价的轮番出现,震动了国内收藏圈,很多人因此开始收藏青铜器,但目前国内青铜 器的藏家数量远远低于瓷器和书画的藏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青铜器鉴定的几种术语科学鉴定科学鉴定通常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测定等

11、眼学根据系统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俗称“眼学”。“眼学”的依据是考古发掘的标本、标准器形成的类型 学、器形学、图案学等,运用了大量系统知识的经验。例如,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鉴定常常成为对于有争 议器物的强有力的证据,特别是数十字以上的长铭,今人很难编出可考却未见著述而又文意通畅的上古铭 文,很难刻写出古意灿然、毫无造作且不出错误的古文字,这绝不是仪器可以解决的。又如,早期范铸法 的错范痕迹和分隔内外范的垫痕与伪造的痕迹,目前的仪器还无法判断,但专家、有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和 收藏家只要借助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判断。所以,积累经验、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东 西,是收藏活动必不可少的。生坑、熟坑

12、、水坑、“脏坑”“发坑”和“半发坑”“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与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 一步处理,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锈色和土沁色灿然的器物。“熟”或者“熟坑”刚好相反,譬如明清时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经过了“传世”的经 历,器物表面已经表现出自然的“熟”“老”。特别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欢将青铜器除锈、擦光、上蜡等 加之常年把玩,形成了“黑漆古”。俗语中的“水坑”“脏坑”“发坑”和“半发坑”则不仅是指器物呈现的表面特征,还特指出土地相 应的土壤环境以及器物呈现的品质特征。“水坑”器的出土地点多为湖南、湖北以及浙

13、江,通常表现为色彩鲜亮、表面大多光润如镜。或绿得 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因此,常与“水坑”器伴随出现的俗语还有“绿漆古”和 “黑漆古”。“脏坑”器的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表现为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并伴有大量“有害锈”, 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发坑”和“半发坑”则指出土物不仅表面,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 发泡状的疏松、涨裂。大部出现这种坟起、鼓泡、涨裂现象的俗称“发坑”,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 习称“半发坑”。“绿漆古”和“黑漆古”“绿漆古”是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 自然脱落,却因年代久

14、远,绿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故俗称“绿漆 古”。“黑漆古”的道理与“绿漆古”相似,主要是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有器物长期传世形 成的自然“包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一般来说,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表面几乎没有绿锈者,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而且战国、 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其中约 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红、蓝色锈斑大多也出现在晚期青铜器上,尤以 汉代突出,当为青铜中杂入铁等成分造成的。这种情况商周时期绝对不会发生。枣皮红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琉璃厂习语称之为“枣皮红”。包浆“包浆”是指没有浮锈,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匀

15、、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所以,可以用于出土器,也可对传世品而言。“包浆”通常是鉴 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例如新铸的铜香炉,经过不同的混合 液体浸泡,然后烘烤,会出现各种呈色的“包浆”。反复浸泡、焙烧之后,甚至会出现非常美丽的厚厚“包 浆”。这在近些年苏州仿“宣德炉”上被广泛应用。水银浸“水银浸”亦称“水银古”,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有局部的,也有通体银白的,多 见于铜镜。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大多出土于中原地区。近年以河南仿为最 高境界,几可乱真。“泛金”“泛金”与“水

16、银浸”的情况相仿,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 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 使用过就入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其他地区 从未见到类似情况的报道。所以,非典型安阳类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品相“品相”是对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的综合评价的习语。以金属铸币为例,“祖钱”或“雕母”的 品质注定优于脱胎而成的“母钱”;“部颁样钱”或“进呈样钱”的品质注定优于“初炉钱”;“初炉钱” 则优于一般流通币,在这里“品相”是一级高过一级的。但是,除了自身品质之外,保存状况的优劣也是 决定“品象相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绝好的;“雕 母”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