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570741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北京大学哲学系 孙熙国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1.存在的问题。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

2、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2.时代的要求。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

3、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3.中央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

4、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包括生活与哲学在内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目标和基本理念1.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

5、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该课程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6、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

7、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1.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

8、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对于生活与哲学模块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生活与哲学模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反思我们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其次,我们所说的实际还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学习马克思

9、主义哲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联系这一主题,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们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深入领会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如何让学生觉得他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学习这一内容,就无法很好地立足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思想政治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这是我们在编写生

10、活与哲学模块时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就是要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努力做到“少而精,讲管用的”。我们理解“少而精,讲管用的”,就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11、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有利于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我们在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牢牢把握和坚决遵循的原则。贴近学生决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学生自身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真理从来都是益人的,谬误永远都是害人的。我们必须走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相对立的误区。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是真理,人类发展需要科学,社会进步呼唤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12、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学好哲学,终身受益。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实效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现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要把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我们在编写和整合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时,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13、;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从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由生活出发所解释出来的其实是理论的逻辑。我们所说的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反思。因此,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知识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识是采用问题引出的方法,还有的知识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于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尽量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学科逻辑。遵

14、循这一思路构建的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就显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4.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动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目的。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意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

15、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新教科书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

16、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教材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新教材理解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强调贴近生活、贴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