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256083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炼条(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纲 要 ( 试 行 ) 精 炼 3 0 条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程与方法的地位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八意课程革要们建什么教师教师是课者与开发教师应该成为型的开放的教新课程对教师学行为有什么1、服务2、调控3、反思4、合作五、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教

2、学任务观与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着以下明显的差异1、单向性与综合性2、专制性与民主性3、统一性和差异性4、承袭性与时态性有什么样的教学观,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上课要完成哪些任务, 应该有一个计划, 但教学任务和一般的生产任务有着很大差异,它永远不可能像生产任务那样明确、具体。而且,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不宜也近乎 不可能精确地以多少分钟来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依据实际情况、反馈的 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确实,教师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形 作出某种预测,但是,又必须明确:不要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假

3、如是经常地完全吻合,反而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 感受不同,只要他们的大脑处在积极的 “活跃 ”状态,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 “不确定 ”因素。所 长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课结束时画上一个 “句号 ”。但是,当学生跃跃欲试、以,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任务,不值得大惊小怪畅所欲言,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声响了 。这就使课在结束时 多 了 一 些 “ 问 号 ” 、“ 省 略 号 ” 、“ 感 叹 号 ” 。其实,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

4、主的体验 和探究中,学生同样也在完成着某种隐性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 会交流,在探究中增强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种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 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它是一种 “生成性 ”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 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的a七教、新学课任程务下观备。课如何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问题中如何1 、 注 重 对 新 课 程 中 课 本 问 题 编 排 意 图 的 理

5、 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 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 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学生便能触类旁通。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 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 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 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 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

6、恰当,可激发 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 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 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 效果。(2)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 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所以教学 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 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3)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举一反三 ”,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 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 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

7、题的作用,达到 “举一反 三 ” 的 效 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 “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 ”,所 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1、注意提2、注意提3、注意提问的目的。问的功能。问的内容。注意提的方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

8、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 习方式,让学生善问。十、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 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

9、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 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1、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1) 赋予学生以教学

10、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 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2)使课程变为学生 “自己的课程 ”,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 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4) “以学论教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 学生为主,( 5) 教 师 对 学 生 要 “导 其 所 思 , 引 其 所 做 , 扬 其 所 长 , 促 其 所 成。

11、 ”3、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1)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2) 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 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 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3) 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 “糊涂的爱 ”,不要以 “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4)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 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 与教育资源 (时间、资料、场地等 )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 新。十二、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

12、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 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十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 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

13、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 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 也应予以鼓励, 同时要尊重学生, 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 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 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 学生自学发现后, 还要继续鼓励他们 “讨论再发现 ”。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 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

14、越深入了。 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 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十四、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动和静的关系1 、 “课 堂 吵 闹 ”的 背 后 隐 含 着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 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容纳学生的不同 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 ),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 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 松和谐的氛围。: 课堂吵闹 ”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教师要管理课堂驾驭课堂(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 建立平等、 融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