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2556790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动物学两栖纲详细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栖纲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是低等的四足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躯体结构和机能以及行为不能很好的适应陆地环境幼体在水中发育,成体水生或水陆兼栖的生活方式,体温不能保持恒定 限制其生存和分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较少的一个类群登陆遇到的问题1.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一肺呼吸+皮肤和鲍辅助呼吸2. 保持身体水分一未解决3. 保持身体温度的恒定一冬眠4. 支持体重,完成运动一五趾型附肢5. 繁殖一不能脱离水环境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鱼类有迷齿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中具有重要意义1. 强有力的附肢和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2. 两栖类的肩带借肌

2、肉间接地与中轴骨骼相联系(鱼类的肩带与中轴骨骼不直接联系)肩带和肌肉的连接使之获得较大的运动范围,使前肢功能更加多样 腰带与脊柱直接联系,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是由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于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大多数种类的卵和幼体发育要在水中 进行。幼体用鲤呼吸,无成对附肢,经过变态之后营陆栖生活一两栖类区别于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两栖类属于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保温与调节机制不完善)外型体型分为3种一蚓嫄型(穴居,像蚯蚓),覲嫄型(外观像鱼,四肢退化),蛙蝉型(像蛙)身体分部:头,躯干(具四肢),无尾,皮肤光滑多粘液头:外鼻孔,大眼,鼓膜,声囊四肢:前

3、肢(短小,四指,支持躯干)+后肢(五指,指尖有蹊,适于跳跃和游泳)皮肤及其衍生物特征:皮肤裸露无鳞,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轻度角质化,富于多细胞腺体,真皮厚而致密1. 皮肤二表皮+真皮,富于腺体和血管,辅助呼吸皮肤呼吸对两栖纲意义重大2. 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具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头顶、背部的角质凸起3. 表皮层和真皮层内分布有色素细胞(构成保护色)4. 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多细胞腺体,主要是遍布全身的粘液腺某些种类粘液腺特化为毒腺(鱼类的粘液腺:单细胞腺体)两栖类的粘液腺由表皮产生,但是下陷至真皮内,是减少水分蒸发适应性机制骨骼系统1. 脊柱(较鱼类分化更大)二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颈椎和

4、荐椎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2. 颈椎(1个)与头骨的枕髒(2个)相关节(头部的上下运动)荐椎(1个)与腰带的骼骨相关节(后肢获得稳定支撑)3. 颈椎和荐椎仅1枚:运动和支持能力弱4. 椎体多为前/后凹型(增大椎体接触面积,提高支持体重的能力)5. 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关节突(加强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头骨1. 扁而宽,脑腔狭小无框间隔,脑颅平颅型2. 枕骨具有2个枕髒3. 缺乏鲤盖骨,有显著吻部4. 出现颈部(鱼类无颈部)5. 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式连接(上颌骨与脑颅愈合或相连)鱼类:舌接式,一对舌弓由一块基舌骨,一对角舌骨,一对舌颌骨组成。舌颌骨上接脑颅,下接颌弓,充当悬 器的作用,这种脑颅和咽颅的

5、连接方式称舌接式哺乳动物:颅联式,上颌骨和脑颅愈合,方骨与关节骨演变为听小骨,下颌直接和额骨相关联6. 鱼类的舌颌骨演化为两栖类的听骨一耳柱骨7. 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少8. 成体鲍弓消失,变为勺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环带骨和附肢骨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和脊柱相连(两栖动物和软骨鱼的重要区别)(肩带借肌肉和韧带与头骨及脊柱相联系,使前肢的活动范围扩人,缓冲震动)2.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构成,并与腹中央的胸骨相连(肩带不连头件)。两栖类肩带类型:固脑I型+弧胸型固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极小,其内侧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或愈合为一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可通过 上乌喙软骨左右交

6、错活动弧胸型:左右上乌喙软骨较人,其内侧在腹中线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3. 肋骨退化(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4. 腰带由骼骨,坐骨,耻骨构成骨盆附肢骨(五趾型)前肢骨:可见4指;后肢骨:可见5指,拇指内侧有一个距五趾型附肢出现的意义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 (总共5个手指)与鱼鳍不同。鱼鳍是单杠杆支点,五趾型附肢是多支点的杠杆,整个附肢可以依赖躯体做相 对应的转动,增加了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2. (灵活运动的前肢)肩带游离,固胸型或弧胸型,前肢的活动范围变大3. (支撑身体的后肢)腰带将后肢骨和脊柱牢固的联系在一起,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录

7、成为可 能4. 动物的演化完成的一次飞跃肌肉系统1. 肌节消失,肌纤维多样化,分层(鱼类一肌节明显)2. 鲍肌退化(鱼类鲤节肌发达一与取食有关)消化系统1. 口咽腔一消化管一消化腺一泄殖腔 2. 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 (不分泌消化酶)(使食物湿润便于吞咽)【丨I腔消化从哺乳类开始岀现】 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3. 牙齿为多出型的同型齿(终生可更换受损脱落的牙)蛙类具上颌齿、犁骨齿4. 内鼻孔,喉门5. 口咽腔生物两侧或底部有一对声粪(发声的共鸣器,不是发声器官)6. 泄殖腔:壁上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口,存于软骨鱼类泄殖窦:壁上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两种开口,存于硬骨鱼类呼吸系统1.

8、 无尾类幼体鲤呼吸;成体时鲤消失,主要的呼吸方式是肺呼吸,皮肤呼吸及口咽腔呼吸肺:结构简单,皮肤及口咽腔呼吸非常重要喉和气管是肺呼吸的特殊结构2. 内鼻孔靠前,外鼻孔有瓣膜启闭(软骨鱼类为外鼻孔)3. 无尾两栖类不具肋和胸廓一肺呼吸为口咽式呼吸吸气:口底下降,鼻孔张开压肺:口底上升,鼻孔关闭,空气入肺回流:口底下降,鼻孔关闭,重复多次呼气:鼻孔张开意义: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减少水分的散失冬眠状态下,蛙类主要的呼吸器官是皮肤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不完善的双循坏T市循坏+体循环;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肺呼吸一导致双循环的出现一提高血液循环的压力和流速组成:心脏,静脉系统,动脉系统,淋巴系统心脏

9、=静脉窦+1心室+2心房+动脉圆锥1. 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心房和右心房。左心房:接受富含氧气的静脉血液(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C02的静脉窦血液(经过身体各器官的血液最终回流至静脉窦)左右心房的血液汇入单一的心室动脉圆锥分为肺皮动脉,体动脉,颈动脉2. 动脉系统肺循环的出现和鲤循环的废弃使动脉弓发生重大变革动脉弓特化为劲动脉(头),体动脉(四肢+内脏),肺皮动脉(肺和皮下)出现了肺循坏(富含氧气)和体循环(富含C02一统称双循坏(无法避免动静脉血在心脏内的混合)3. 静脉系统Y型(鱼类H型)4. 淋巴系统具有两对可以搏动的淋巴心:具有淋巴腔;不具淋巴结排泄系统I (中肾)1. 泄殖腔:壁上

10、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种开I2. 泄殖腔的腹面有膀胱的开口3. 输尿管雄性:输精+输尿二输精尿管;毕氏器一退化的卵巢 雌性:输尿4. 泄殖腔膀胱:重吸收水分5. 雌雄均由脂肪体生殖系统1. 卵生,体外受精(抱对),受精卵在水中变态发育变态幼体成体水生鲤呼吸无五趾型附肢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陆生肺呼吸五趾型附肢2心房1心室,不完全双循环神经系统1. 大脑分化更加明显,原脑皮出现一些零星的神经细胞,司嗅觉(脊椎动物大脑(端脑)的发展就是个新脑皮逐渐占据主导的过程)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更加发达感觉器官1. 眼具下眼睑(活动性),泪腺,瞬膜,角膜突出2. 嗅觉鼻腔内的嗅黏膜特化为犁鼻器(四足动物

11、特有的器官),是一种对空气的味觉感受器3. 听觉=内耳+中耳形成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中耳耳柱骨(两栖类最早出现):由舌颌骨特化而来,一端连接鼓膜,一端连接内耳卵圆窗变温动物:a. 不完全的双循环,产热少;b. 皮肤不能有效保温,散热快:c. 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d. 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外界变化e. 具有冬眠和夏眠现彖幼态成熟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幼体生殖处在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彖,如六角恐龙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1. 骨骼:a. 体型改变,出现五趾型附肢,增强了运动能力b. 骨骼多为硬骨,出现颈椎和荐椎,增强坚固支持的程度2. 消化:出现肌肉质

12、的舌3. 呼吸:幼体用鲫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II咽腔辅助呼吸)4. 皮肤:皮肤裸露无鳞,富有多细胞粘液腺,表皮轻度角质化 真皮加厚,防止水分蒸发5. 循环:心脏三腔,不完全的双循环6. 泌尿生殖:排泄系统为中肾7. 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眼:保护防干;中耳:感受声波;犁鼻器:味觉感受器 对陆地生活尚不适应1. 皮肤:皮肤裸露透性大,未解决水分蒸发的问题2. 骨骼:颈椎和荐椎仅1枚,活动范围小,支撑能力不强3. 呼吸:成体的肺结构简单,仍需皮肤,口咽腔辅助呼吸4. 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在心脏内混合,代谢水平低5. 生殖:卵生,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经变态后才可登录,未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6. 体温不恒定,为变温动物 赡蛛科一肩带弧胸型;蛙科一肩带固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