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5567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直升班无答案北京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班级: 姓名: 成绩: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2020学年度高一语文(直升班) 测试时间:120分钟 分数:100分 一、(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驰骋(chn) 迸发(bn) 返璞归真(b)B缜密(zhn) 面颊(ji) 危如累卵(li)C吮吸(rn) 涟漪(y) 获益匪浅(fi)D校对(xio) 胆怯(qu) 提纲挈领(q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择 度假 食不裹腹 坐收渔利 B售罄 就绪 渊远流长 涣然冰释 C啜泣 精简 呕心沥血

2、 高潮叠起D座谈 陨落 无上光荣 变本加厉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黑心窑主们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_矿工在毫无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劳作。这些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杜绝了它_的可能。清晨,一个樵夫_发现伯夷和叔齐都已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A驱赶 蔓延 偶尔 B.驱使 曼延 偶尔C驱使 蔓延 偶然 D.驱赶 曼延 偶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而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使用又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

3、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C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 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水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英译为猴,红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正如远缘杂交可培育出品质更为优秀的后代一样,表现上隔行如隔山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交流,往往撞击出天才的思想火花。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C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先后在几个单位供职,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4、,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D2020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陶潜,东晋诗人,他向往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归隐田园时的欣喜之情。C再别康桥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他是“新月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D巴尔扎克是19世纪德国文学大师之一,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变革时期的社会生活。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中,我看到

5、一张托翁晚年居住在波良纳时的照片。一座俄罗斯的木房子,前面,目光仁慈而忧郁的托尔斯泰,穿一件农民外套,坐在一把宽大的座椅中。 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房子四周 围绕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 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围绕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 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房子四周,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二、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810题。(6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6、“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7、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死后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兴)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审察9.下列语句中对加点

8、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仆碑的”。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代词,用于第一人称,指代作者自己。C.其孰能讥之乎其: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那些人”。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其:代词,指代古书,可译为“那些书”。10.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2分)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此余之所得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共13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国 虽 小 其 食 足

9、以 食 天 下 之 贤 者 其 车 足 以 乘 天 下 之 贤 者 其 财 足 以 礼 天 下 之 贤 者 与 天 下 之 贤 者 为 徒 此 文 王 之 所 以 王 也 今 虽 未 能 王 其 以 为 安 也 不 亦 易 乎 此 赵 宣 孟 之 所 以 免 也 周 昭 文 君 之 所 以 显 也 孟 尝 君 之 所 以 却 荆 兵 也 。 (取材于吕氏春秋报更)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地也, !天也,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题的内容(7分)踏莎行山居

10、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13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分)五阅读下面的小说,

11、完成14-16题老人和鹰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种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他才在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您在干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种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

12、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老人叹息了。过后,老人更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老人就出问题了,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很急,每天开导着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老人兴奋地跟儿子说。儿子说:“看到了。”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是吧。” 儿子说,“一定是!”那时已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离河不远,为了看鹰,第二天他自

13、己去了河边。“鹰!”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一只,两只,好几只呢!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看鹰在天上飞。”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到了河边,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他们也是老人,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老人走到他们中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好多人都这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你也能。”“我也能?” “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那几个老人,教他放,但他总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老人点点头。这以后,老人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就快起来了。后来,也能跑起来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在天上盘旋着,往下俯冲着。老人开心极了。老人放飞他的鹰,天上又来了几只鹰,那是几只真的鹰! “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们跟他说。“是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