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2556746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新居抗浮锚杆施工方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编制说明及依据12工程概况12.2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22.2.1 场地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22.2.1.1 场地地形地貌22.2.1.2 区域地质构造22.2.2 场地岩土构成及其特征32.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32.2.3.1 地下水类型32.2.4岩土物理力学参数42.3抗浮锚杆设计42.3.1锚杆设计计算42.3.1.1设计计算主要依据42.3.1.2抗拔力42.3.1.3锚杆长度52.3.2锚杆布置52.3. 3锚杆材料防腐及灌浆52.3. 4锚杆主筋在基础内的锚固52.3. 5防水处理52.3.6其它注意事项52.3.7设计工程量52.3. 8抗浮锚杆的检测63施工计划63

2、.1保证工期的措施63.2材料计划63.3.3施工设备组织计划74抗浮锚杆施工技术方案74.1施工总体安排7(1)质量目标7(2)工期目标7(3)安全目标7(4)文明施工7(5)施工组织机构设置74.2抗浮锚杆施工工艺方案84.2.1施工准备84.2.1.1场地平整84.2.1.2测量放线84.2.1.3供水供电84.2.1.4临时设施84.3抗浮锚杆施工94.3.1施工方法94.3.2施工工艺流程94.3.3主要工序技术要求94.4检测104.5质量控制措施104.5.1质量保证体系104.5.3质量保证措施115保证安全文明施工措施135.1安全管理目标:135.2安全保证措施135.3文

3、明施工措施145.4环境保护措施145.5事故预案156劳动力配置计划207.附图20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新苗新居项目抗浮锚杆工程施工组织方案1编制说明及依据由于地下水位埋深浅于地下室基础设计埋深,因此当地下水浮力大于结构物的重力时,将会导致结构物上浮、倾斜甚至破坏,为此该拟建工程地下室需进行抗浮设计。设计依据:1. 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抗浮锚杆设计图;(设2015036-2)2. 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新苗新居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岩土锚杆(锚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DBJ50010-2010) 6.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2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拟建“新苗新居建设项目”由成都武侯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新苗西街,本项目由6幢高层住宅、1幢商业多层及1-2F地下室组成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拟建物由6幢高层住宅、1幢商业多层及1-2F地下室组成。各拟建物的主要建筑特征如下表: 拟建物概况表 拟建物编号名称高度层数结构类型有无地下室/地下室深度预计基础形式预计基础埋深0.00标高(m)1、212F剪力墙1F/-6.15m筏板基础6.15m499.0004、512F/7F剪力墙1F/-6.15m筏板基

5、础6.15m499.0003、69F/7F剪力墙1F/2F/-6.15/-10.05m筏板基础-6.15/-10.05m499.00074F框架2F/-9.95独立柱基-9.95498.600地下室-1F/-2F框架1F/2F/-6.05m/-9.95m独立柱基-6.05m/-9.95m499.000 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最高静止水位埋深高程约为494.0m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埋深浅于地下室基础设计埋深,因此当地下水浮力大于结构物的重力时,将会导致结构物上浮、倾斜甚至破坏,为此该拟建工程地下室需进行抗浮设计。设计单位对地下室底板及基础设置抗浮锚杆,并提

6、供了抗浮锚杆设计方案。该工程的抗浮锚杆工程由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设计,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其勘察工作。2.2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2.2.1 场地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2.2.1.1 场地地形地貌拟建“新苗新居建设项目”由成都武侯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新苗西街,本项目由6幢高层住宅、1幢商业多层及1-2F地下室组成,地面高程在483.02503.00m。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级阶地。2.2.1.2 区域地质构造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位于川西褶皱带的成都凹陷,西以龙门山山前断裂带、东以龙泉山断裂带为界,此二条区域性的基底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成都凹陷盆地的形成

7、和发展,而且也是其外围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地质背景。成都凹陷与成都平原的形态、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凹陷盆地,在早、中更新世活动剧烈,龙门山、龙泉山大幅抬升,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基底白垩系(K)地层之上。晚更新世至今的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均已大为减弱,接受上更新统及全新统(Q4)的沉积,最终形成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质地貌景观。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有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至新津后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向北趋于消失),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2010年5月8

8、日发生过3级地震;新都磨盘山断裂(北起新都三河场之毗河,南抵金牛区永丰乡,全长约21km),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以及其他次生、隐伏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2.2.2 场地岩土构成及其特征 根据地勘揭露,在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根据钻探所揭露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沉积时代、成因类型并结合野外鉴定,场地土层为: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粉质粉土、细砂、卵石层组成,各岩土层及亚层的特征描述如下:填土(Q4ml):杂填土:杂色,松散,湿,主要以粉质粘土及建筑垃圾为主,回填年限约1年,场地表层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

9、.54.0m不等。素填土:褐灰色,松散,湿,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回填年限约5年。该层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53.0m。粉质粘土(Q4al+pl):棕黄色为主,可塑,湿,以粘粒为主,含粉粒,干强度、韧性中等。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3.2m。 细砂(Q4al+pl):青灰色、灰褐色,稍湿,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局部夹少量卵石。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之上或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层层中,层厚 0.22.6m。卵石层(Q4al+pl):灰色,松散密实,湿饱和。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粒径以20150mm为主,最大可达300mm,局部夹少量漂石;充填物以细砂为主,局部地段夹细砂透镜体

10、。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混乱,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 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中密卵石:卵石含量6070%,交错排列, 分布稳定,呈层状透镜体分布。 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2.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2.2.3.1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主要为填土层中上层滞水和砂卵石层中潜水两种,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季节性的,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干旱季节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潜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形成的砂卵石中的孔隙中,含水量丰富,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 场区多年平均最高地下水位高

11、程在494.0m左右。勘察期间(枯水期)测得场地地下水位深8.111.4m,相应标高介于487.99488.54m。场地地下水年变化幅度为2.03.0m。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成都地区降水经验知,该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可按22.025.0m/d取值。2.2.4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见下表。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表 土层名称及编号天然重度r(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直剪快剪)基床系数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度)K(MN/m3)杂填土17.540

12、2.058.0素填土18.0802.01010.0粉质粘土19.3 150 5.5 28 13.0细砂 18.0 80 8.0松散卵石20.0 150 20.0稍密卵石21.0 320 28.0中密卵石22.0 500 32.0密实卵石23.0 800 42.02.3抗浮锚杆设计2.3.1锚杆设计计算2.3.1.1设计计算主要依据1) 建设方提供本项目基础平面图;2)建设方提供本项目抗浮锚杆平面图;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4)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2.3.1.2抗拔力根据设计要求

13、单根锚杆抗拔力特征值为A区为187.85KN,B区为200.0KN,C区为180.0KN。2.3.1.3锚杆长度根据设计要求,单根抗浮锚杆总长度A、B两区域不小于6.9m,C区不小于5.9m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抗浮锚杆设计图,实际锚杆配筋为228HRB400级热轧螺纹钢筋。2.3.2锚杆布置根据设计要求,锚杆间距A区不大于1.7m,B、C两区不小于2.0m,具体布置间距详见锚杆平面布置图。2.3. 3锚杆材料防腐及灌浆根据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永久性锚杆须进行防腐、防锈处理。该工程锚杆材料采用级热轧螺纹钢筋,钢筋应除油污、除锈,注浆后钢筋由水泥浆外裹封闭防腐,锚筋保护

14、层厚度不小于20mm,以保证杆体的防腐效果。当锚杆抗拔试验后,需用高压二次注浆封闭。锚杆放置正确后在锚筋周围填入砾石,然后在进行压力灌浆,灌浆材料采用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30。水灰比为0.40.6,灌浆压力0.51.0MPa,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浆材采用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掺入适量膨胀剂和早强剂。2.3. 4锚杆主筋在基础内的锚固在杆体与基础连接部位采取焊接方式处理,使杆体与基础牢固、紧密连接。锚杆主筋锚入基础内长度不小于1.0m。2.3. 5防水处理锚杆与基础连接处的防水处理措施由结构设计单位提出。2.3.6其它注意事项若在锚杆设计锚固段范围内的土层中存在砂层或松散卵石等软弱透镜体夹层,则锚杆须加长,确保锚杆在中密或稍密卵石层段的锚固长度。2.3.7设计工程量单根锚杆实际长度A、B区为6.9m,C区为5.9m,共布置锚杆1180根,设计总长度7446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