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55674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整理: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

2、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3给下列加点的

3、字注音。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 )投诸渤海之尾 (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 )而山不加增( )一厝朔东( )汉之阴 ( )三、问题探究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四、拓展延伸:“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六、中考真题演练1.愚

4、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整理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

5、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愚公移山学案 第 二 课 时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3.愚公“愚”、智叟“智”吗?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

6、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二、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

7、”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三、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杂然相许(许: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帝感其诚(感: )而山不加增(加: ) 聚室而谋日(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5、解释下列

8、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且焉置土石?( )如太行、王屋何?( )何苦而不平?( )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四、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两首学案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

9、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

10、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正音、释词。睢鸠(j ji)一种水鸟。 窈窕(yo ti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配偶。 荇莱(x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 m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o):挑选。3、诵读指导。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

11、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二、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1、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2、关雎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五、课堂达标测试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 篇。古时也称 ,这些诗歌编为 三个部分,采用 、 、 的表现手法。它与离骚并成为 。2、爱情诗作为古代诗歌的一个部分被广为传颂,请写出其

12、中的两句,并标明整理和出处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4.本诗以 、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5.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6.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学案第二课时蒹葭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 葭 伊 人 溯 洄 唏 湄 跻坻 浚明确:jin ji y rn s hu x mi j ch s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