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54661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时、分”教学反思(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狮子口小学常联军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主要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于

2、是,“探明”新知赖以建立的相关旧知,从而使新知之舟泊于其锚桩上并随时准备启航,就成为本节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我首先选取了21个小朋友进行了学前调查(包含低中高三类不同能力范围的):问题1:你会看1分钟吗?调查结果是:9个小朋友会看(其中的2位学生还会说出“1分钟就是60秒”);8个小朋友能说个大概,比如“分针会跑一点点”等;3个小朋友支支吾吾说不上来。问题2:分针指到3是几分钟?怎么想的?调查结果一半学生说是15分钟。只有1个小朋友说到看格子,其他都说是爸爸妈妈教的,“分针指到3就是15分”。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不是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只是很零碎、也表达不清。一年级时

3、学生虽然已经会看“几时”和“大约几时”,但学生对“分”的感受还是要比对“时”的深刻,平时说的都是一些大概的时间,所以学生对大格、小格没有概念。于是我就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计了跳格棋的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弄懂了有关大、小格的知识,以此开始了我们本堂课的探究活动。所有的活动我都试图从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出发,再层层深入,并把抽象的钟面认识和实际的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教学,既消除了学生的学习疲劳,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二、自由行走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第一次上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把分针从12拨到几,拿出小钟面拨一拨,并算一算分针走了几分钟?填写在作业纸上。分针从12走

4、到( ),要走( )分钟。我巡视时发现学生是这样填写的:分针从12走到(5),要走(1)分钟。再一看,零零星星还有一些学生也写了1分钟、2分钟。我马上就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示范给我看:“老师,我就这样慢慢拨,大约是1分钟。”没想到学生还有这一招。设计材料纸时,我就认真研读了教材89页第4题的说法,觉得这样表达是最恰当的了。但学生根据这一说法,把分针从12走到5所要走的真实时间,跟我们模拟拨钟所用的时间混为一谈了。虽然时间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看不到、摸不着,也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度量,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地困难。那我们教学时往往会借助电脑的动画、运动轨

5、迹来演示时针、分针的运行状况,但一节课时间有限,课上我们只能真实地体验1分钟,对于几分钟、1小时,都是通过1分钟来积累的,而电脑演示时都加快了它们的走动速度,所以学生才有了上面的错误建构。看来面对同一个问题情境时,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形成各不相同的思维过程,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有这样错误的想法,那就要想办法突破这一难点。于是,我通过悬挂一实物钟,把变速了的电脑演示时间和钟面表示的真实时间融合在了一起教学,再通过描述学生曾经有过的几分钟经历,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确的时间观念。而在语言表达上,我也进行了进一步斟酌,由原来的“分针从12走到( ),要走( )分钟。”改成了“分针从

6、12走到( ),表示( )分钟。”虽然只相差两个字,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三、用鲜明的表象滋养孩子的思维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直观地表示出来。“1时”、“1分”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由以往常见的十进制变为陌生的六十进制。学生对于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表示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以及1时=60分等知识,都不容易理解和建立概念。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们觉得这课件一定要做,于是我和电教老师克服种种困难,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了一套Flash课件,利用媒体的色彩、声音、动画效果,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立体、有趣起

7、来,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他们抽象的数学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备学生、备教材-永远的主旋律 狮子口小学常联军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主要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深刻领悟教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教学:片断一A认识大格、小格师:(出

8、示钟面)在这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分针、时针、数、线)师: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长长短短的线。师:对,这里每两根线之间就是1小格。(板书“小格”)(电脑演示)看,这就是1小格。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小格吗?(生上屏幕指2个)拿出我们的学习材料,指指这个钟面上的小格。师:看来同学们找到了很多,那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想办法来数一数。生1:“一小格一小格数”。师:行,请你到前面来数一数;生2:“五个五个数的”5、10、15师:你的意思是说这里每两个数之间都有5个小格,是吗?(任意选两大格数一数)看来每两个数之间确实都有5个小格,现在,你带着大家一起数。(电脑同步演示)师:这个方法真好,试着在

9、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师:刚刚我们发现了,每两个数之间都有5个小格,这5个小格又组成了一大段,我们称它为“大格” 。(板书“大格”)(电脑演示)12到1就是1大格,自己来数一数钟面上的大格一共有多少个?(12个大格)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对钟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师:有了这些大格、小格就能准确地表示时间。教后反思:这一环节是讨论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因为学生对钟面上的大、小格大多是视而不见,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知识性概念没必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以采用了告诉式。实际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没有主动权、感到枯燥,学生是在跟着老

10、师的引导亦步亦趋地思考,整个环节大约用时9分钟。课下,我就在思考:导入很重要,要重新设计,或者情景或者游戏,要把大、小格的有关知识自然地引出并解决,让学生学得有趣些、轻松些。 片断二A积累几分钟(认识、体验1分钟后认识几分钟)师:(电脑演示)仔细观察,钟面上分针走了几分钟?(2分钟)为什么? 生:分针走了2小格,就走了2分钟。师:如果是5分钟,分针从12走到几?(走到1)(电脑演示)生:分针从12走到1要走5小格,就是5分钟。师:说得真好。那现在如果我们把分针从12拨到3,想象一下,要走多少分钟?(15分钟,电脑演示验证)师:那你还想把分针从12拨到几,拿出小钟面拨一拨,并算一算分针走了几分钟

11、?填写在作业纸上。分针从12走到( ),要走( )分钟。教师巡视,发现有同学这样填写:分针从12走到(5),要走(1)分钟。再一看,零零星星还有一些学生也写了1分钟、2分钟。我马上就近问道:“你是怎么想的?”他示范给我看:“老师,我就这样慢慢拨,大约是1分钟。”教后反思:没想到学生还有这一招。设计材料纸时,我就认真研读了教材89页第4题的说法,觉得这样表达是最恰当的了。但学生根据这一说法,把分针从12走到5所要走的真实时间,跟我们模拟拨钟所用的时间混为一谈了。虽然时间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看不到、摸不着,也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度量,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地困难。

12、那我们教学时往往会借助电脑的动画、运动轨迹来演示时针、分针的运行状况,但一节课时间有限,课上我们只能真实地体验1分钟,对于几分钟、1小时,都是通过1分钟来积累的,而电脑演示时都加快了它们的走动速度,所以学生才有了上面的错误建构。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决定先调查一下学生对钟面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然后再作修改。于是我随机选取了21个学生(包括了好中差三种能力水平的)。问题1你会看1分钟吗?怎么看的?结果是9个小朋友会看(其中的2位学生还会说出“1分钟就是60秒”);8个小朋友能说个大概,比如“分针会跑一点点”等;4个小朋友支支吾吾说不上来。问题2分针指到3是几分钟?怎么想的?10个学生说是15分钟。只

13、有1个小朋友说到看格子,其他同学都说是爸爸妈妈教的“分针指到3就是15分”。问题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在哪里?有3个孩子很准确地指出了两条短线之间就是1小格,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还有一些孩子是指线的,也有一些孩子索性很茫然地看着你。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不是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只是很零碎、也表达不清。一年级时学生虽然已经会看“几时”和“大约几时”,但学生对“分”的感受还是要比对“时”的深刻,平时说的都是一些大概的时间,所以学生对大格、小格没有概念。于是我在第一次“吃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不是老师想当然的),进行了下面的第二次公开教学: 片断一B认识大格、小格

14、师:喜欢玩棋吗?看,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圆盘跳格棋,想试一试吗?(出示画面)(文字带配音)游戏规则。每队推选一名代表,游戏开始。(男生:前进3大格)师:你是怎么想的?(板书“大格”)(女生:前进4小格)师:你是怎么看小格的?(板书“小格”)师:说得真好,给女生奖励1小格。看来游戏时我们要分清大格、小格。(男生:前进5小格)师:对吗?来给男生加加油!(女生:前进4大格)(电脑出示有奖竞答: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师:全体女生一起加油!合作成功,奖励1大格。(女生忍不住鼓起了掌)师:(男生:前进4大格)(电脑出示有奖竞答题: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电脑即时奖励2大格),看快到终点了。(男生一起“耶”

15、!)师:(女生:前进2大格)(有奖竞答题: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有人喊“60”。)师:慎重一点,还是用事实说话,大家先在自己的棋盘上数数看吧。(答对了,电脑即时奖励4大格,)师:哇!真是个大奖!祝贺你们赢啦!(男生显出了不服气:“再来一次。”)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留到课下了。(等顿片刻)你们看,老师的这圆形棋盘象什么?(生:闹钟。)师:你真会联想!其实,老师的棋盘就是从钟面变来的。联系生活想想,钟表面上还应该有些什么?(针、数、大格、小格)教后反思:这次我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跳格棋游戏,学生在游戏中饶有兴致地研究了有关大、小格的知识,然后很自然地从棋盘转接到了钟面,把棋盘中所研究的大、小格迁移到了钟面上,这一过程大约用时7分钟,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消除了第一次教学中一味倾听的学习疲劳。片断二B积累几分钟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分钟。咱们再来观察,这样表示几分钟?为什么?生:分针走2小格表示2分钟。师:(实物钟)估一估,2分钟的时间我们能把幸福拍手歌唱完吗?师:一般的儿童歌曲都差不多唱12分钟。那如果要表示5分钟,想一想分针该从12起走到几?生1:1生2:因为12和1之间有5小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