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532816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语文教研组 邵泓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 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 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 感。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 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 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 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高中

2、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 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 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 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3、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 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 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 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 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 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 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4、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 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 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 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 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

5、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 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 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

6、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 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 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 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7、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 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显示抽象的情感,则显得尤其含蓄,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 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 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8、)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 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 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结尾三句“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 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 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是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关键。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 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 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

9、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 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借问梅花何处落”, 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 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 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 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 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 文并茂的境界。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

10、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一一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 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 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 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 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 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 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 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 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