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253035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主题班会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学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孔庙弦歌续,学院书声朗。”历经风雨的延安中学现在已深深地植根于这儒家文化气息浓厚的沃土之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儒家文化作为本校教育方面的根本,学校以育德为主,只有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良好,才能知行合一。逐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本班在班会课时间举办一场儒家文化辩论会。儒家文化辩论会规则: 1、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将桌子移到两边,两组学生相对而坐,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2、请根据所给的题目进行辩论,两组辩手可以重复发言,但每人不超过两次.3、辩论的目的在于互相分享思想,以辩会友,切勿在 发言中漫骂、攻击他人人身,

2、否则该辩友的所有发言均不记分。 4、与主题无关的偏题发言、没有论证阐述的口号类发言不记分正方:儒家文化利大于弊反方:儒家文化弊大于利1、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反】儒家文化弊大于利。儒家文化宣扬家天下,在家孩子听父母的,除外父母听国君的。国家家庭化,首脑家长化。成员间没有平等的权利,是一种单向命令的社会体系。强调固定的社会等级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强调君君臣臣。儒家思想拒绝民权精神,强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种愚民思想。一个强调等级和拒绝民权的思想,肯定是不利于社会的思想。【正】儒家文化利大于弊。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就是儒学和统治者阉割过的儒学的差别。

3、统治者阉割过的儒学始终强调君臣之间的绝对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得知。但是这明显和孔孟时代的儒学不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意味的很简单-为了民众利益,也就是天道,可以推翻社稷神的崇拜和帝王的统治,这和前面的观点完全相反。然后,我们再从儒家六艺-射御书数礼乐看一看儒学好处。射是锻炼身体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普及也为孟子话中所说的民贵君轻提供了实践的可能-随时可以有人拿起弓箭反对专制。御,基本的交通方式,这也说明儒家并不是死学的书呆子,否则没必要学这个。书数则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储存知识的手段;礼乐则培养了人的审美和规律性、观念意识。对应到现在中国的实际来说的

4、话,书数可以在学校学到,而礼乐射御也都是大有裨益的科目。2、儒家文化是否会削弱民族血性?【反】儒学在政治上仅限于思想层面,其言论止于道,疏于术,务虚有余,务实不足。而中国政治实际上用的是法家的术,所谓“儒表法里”是传统政治的典型结构。【正】如果儒家削弱了民族血性,那么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时候匈奴多次战败,还出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几百年后,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一战,将北匈奴打得逃到了欧洲,燕然勒功,而法家注重刑罚,过于残暴。这可以从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所做出的残暴行为看出。3、儒家的仁政是否有用?【反】儒学是期盼明君式的他人治理模式,而不是现代社会自治的政治模式;儒家中仁礼配合也是泛泛而谈,无法

5、和西方制度化的议会制度相提并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只是道德要求,却缺乏手段实施。 【正】儒家文化利大于弊 汉人古代文明的发达和延续,实际上就是靠礼和仁这样的社会秩序维持的,而且还传播了周边文明圈,日本和韩国就是最为突出的,近现代日韩的强大是在儒家文化奠定的文化基础上采纳西方先进制度、理念、技术才迅速发展的,而我们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发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是和社会缺失这方面有很大关系的回复(儒家的治理模式并非他人治理模式,原因很简单,前面提到过,六艺和民贵君轻的配合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口。此外,技术层面上儒家提出把道德上升为法律,这一点可以从礼的作用看出,儒家提倡的礼法关系是典型的“以礼为体

6、,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而非所谓的不靠法律的东西。 辩论会总结:三场比赛给我们带来了新认识、新收获。同学们看问题角度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儒学是一个浩瀚的海洋,辩论则挖掘出它可能无限的每一处风景。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味得守陈固然显得有些偏执,但无限地迎合现代潮流未必就是时尚。而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后者,从而对传统文化显得淡漠。他们指责不再其位不谋其政的冷漠自私,而在辩论中渐渐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使得自己的眼光更为全局,更成熟。也使得很多一度对儒学有误解的学生渐渐地开始发现它内在的魅力。如何弘扬正确的儒家文化?先做好自己,再推己及人。每位同学要做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班训)。 “博学

7、”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学是越辩越明的就像这次的辩论会一样,让我们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儒家文化的魅力。但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