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2529710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学科答疑资料第二次一、教师提问: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是实效性.一认真备课: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方案,编制教案教学设计。二认真上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根底上有所收获和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课堂设问、教学组织与实施、导入、完毕等八种技能的水平。教师提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学技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经历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2.完毕技能:简单回忆、提示要点、稳固应用、练习检测、比较异同、拓展延伸。3.语言技能:语言吐字要清晰、音量语速要适宜、语调节奏要变化、语汇知识要丰富。4.提问技能:精心

2、设计、难易适度、循循善诱、正确评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板书技能: 词语式、提纲式、构造式、图表式。要求:有方案、设计简洁、具有科学性、示性、启发性和艺术性。6.演示技能:传统媒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和实验。现代媒体包括电光类、电声类和影视类。7.组织技能: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容组织、教学时间分割、师生交往组织。8.应变技能以静制动、重点提示、个别提醒、借题发挥、巧妙暗示、实话实说。三作业辅导:精心设计作业,加强批改,及时反响调整。四检测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科学数据分析与编制试题的能力。五确立“三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衔接点,以点带面,提高实效。1“三点首先是指,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点

3、,突出核心知识,增强重点教学容的厚度;2其次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3在此根底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衔接点,使教学环节、知识构造和三维目标的实现能成为一体。下面以一位教师讲授的研究课:“人民教育?生物学?七年级下中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第2课时为例,进展具体说明 。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容在课时安排上为两课时,在第1课时中完成的相关容有:消化系统组成的概述器官的名称、形态和位置;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引入消化和消化酶的概念。在此根底上,第2课时依教材需完成的容应有: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技能训练:解读曲线图。

4、教师设计的此节课主要教学过程如下: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衔接消化系统中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唾液的作用。提问并板书。答复以下问题。复习稳固并引出本节课容。设问: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是否都如唾液那样,能使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1.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2.唾液、胃液与胆汁的不同作用,说明口腔、胃、肠道都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实验。2.多媒体演示:胆汁、胰液通向十二指肠。3.多媒体演示:口腔、胃、肠道都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学生观察、倾听并思考问题。1.直观展示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强调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不提乳化一词。2.并引出模型制作的目的。提出问题:消化道具有消化液的器官不

5、止一个,你认为哪个器官是消化的主要场所?用教师发给的纸模拟这个器官的形态做一个简易模型,制作时可裁剪、折叠,但整纸都要利用上,不能有废弃的碎纸片。制作自己选定的消化器官模型。教师简述制作模型的要求并巡视学生制作过程。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己设计和制作模型的能力。要求学生制作同时要思考,自己认为这个器官是消化的最主要场所的理由。展示模拟不同器官的模型。通过一样面积的纸做出不同器官所占体积大小的不同,反推出一样体积,外表积的大小关系。教师评点学生模型,并出示自己制作的小肠模型,通过比较说明小肠的形态和弯曲盘旋的存在方式所占空间最小,反推同样大小空间,外表积最大的应

6、是小肠。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表述自己的观点。通常每班主要有三种观点:胃,小肠,大肠。1.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2.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模型分析问题。设问:通过模型,我们推理得出小肠的外表积应是最大的,则人的小肠外表到底有多大面积.小肠作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其构造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1.小肠的构造特点图片),外表积大小的具体数据。2.出示教材练习题,计算比较哪一局部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学生倾听、思考、计算并答复教师的问题。通过纸模型与真实器官特点进展比较,以及大量数据的呈现,使学生认同小肠构造与功能的统一性。设问:1.为什么外表积大,适于消化.

7、可提示肠腺的分布位置。设问:2.除外表积大这一特点,小肠还有哪些特点适于消化?设问:3.食物经过消化,在小肠都变成了什么物质.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学生倾听并思考。加深对消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消化是一个各器官共同合作的连续过程的认识。设问:消化的最终结果是让食物变成了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又是什么部位呢?什么样的构造适于吸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教师先评点学生的答复,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小肠适于吸收的特征。学生思考并答复教师的设问,然后倾听。1.引导学生运用构造与功能统一性的生物学观点思考问题。2.加深对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的理解。衔接语:除了

8、小肠,胃、大肠也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不过,它们的吸收能力是有差异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教师运用多媒体比较和总结,消化道中各器官的吸收状况。学生倾听并思考。比较消化道中不同消化器官吸收能力的差异。衔接语:消化道中不同部位吸收功能的差异可利用曲线图直观的进展展示。复习稳固,解读曲线图的方法。出示教材上相关曲线图,提问。学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训练解读曲线图的能力,并复习巩知识要点。询问:学习了有关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后,同学们对此还有什么问题.1. 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2. 布置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并总结自己及家人在饮食卫生及消化系统卫生保健方面做得好的地方和须改进的地

9、方,并将进展交流和讨论。1. 学生提问。2. 学生记录作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首先确立的是这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重点:使学生认同生物学中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知识载体,应是具体器官的构造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的分析,笔者选择的是小肠,因而小肠的构造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就被确立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围绕这一重点,略讲其它消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但增添了与重点相关的知识和活动,比方小肠外表积大小的数据展示,制作消化器官纸模型并进展比较、计算不同消化器官中消化液的含量等。通过对小肠构造与功能关系的详细透彻的分析理解,使学生对器官的形态构造与功能的适应关系有

10、了充分认识,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其它器官与功能的关系。这样处理的结果是,使教学点少而精,但能透而深,并通过厚度的增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或思维方式,而用于拓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重点,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生一天的学习是非常辛苦的,因而很难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上始终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达之一,应是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节奏感,而难点的突破应是一节课中节奏的高潮。能否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高潮,首先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以及在教学中积累的经历,发现和找准难点。其次,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出一个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11、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使难点的突破变成一种思维的快乐。就上述公开课为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多数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之前都认为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甚至在学习了初中生物之后,到了高中阶段,还有相当一局部学生保持这种想法。因而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特别是消化道壁面积的大小与消化、吸收功能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一项制作纸模型并进展展示和述观点的活动。因为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围着知识点反复讲,或是仅让学生照着教师提供的模型练操作,而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在经过和合作者的讨论、共同制作模型,以及之后的模型展示和观点述的具有

12、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究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兴趣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实践证明,这项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高潮,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达了预期效果。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非常重视教学衔接点的设计,每完成一项教学容或教学环节,都要设计相关的引言、设问或活动,将两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设计教学衔接点就是在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课堂及教材上呈现的每个知识点,有意识的将一个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整体。比方在上述案例中,完成了有关小肠的构造适于消化功能的教学容后,教师通过设问:“食物经过消化,在小肠都变成了什么物质.,围绕此问,教师在下面的教学中,将

13、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进展了总结性的讲授,借此将食物与营养物质的区别、不可吸收的大分子物质与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区别、消化的概念,以及消化系统中各器官功能间的联系等知识要点都整合在一起,使得所学知识能搭建出一个越来越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进一步认识到消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此外,设问是教师设计衔接点的常用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提示,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下一步的教学容产生继续探知的愿望,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每一环节既有独立性又能引发下一教学环节,具有控制课堂节奏的效用。总之,衔接点设计得好,不仅能使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延伸自然流畅,还能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展有机

14、的结合,以此充分表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以上教学策略一方面是在强调学会抓“点,采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引导教师备课和组织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可看出,确立“三点实际上对教师教学能力乃至自身多方面素养的整体表达。比方,教学重点确实立是否能兼顾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就能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而找准难点,不仅需要教师备课时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也反映出教师教学经历的积累程度。对教学衔接点的设计,则能反映出教师自身对整体知识框架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认识,也是教师的创造能力和教学特色的综合表达。因而,抓点带面,提高实效,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式,

15、也是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努力方向。二、教师提问:教师教学技能怎样尽快得到提升.一观察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优秀教师、一线教学经历丰富教师的课。二分析成功教师教案设计:三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四小组互相听课评课说课;五教学录象自我反思。三、教师提问: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教学设计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本文所举例子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1实践性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时机。比方“观察细胞的构造,要充分使用显微镜。因为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根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根底,有重要意义。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根底和重要的一节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通常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构造、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本卷须知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根底较好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