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52168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十九大召开之后,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被视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内容之一。综 合分析各地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进程发现: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健康 发展的动力基础,人才是灵魂要素,融合是典型特征,相关系统的协 同支撑是重要保障。基于这一认识,部分地区根据各自产业定位、发 展方向,内涵夯实本地高等教育基础,外延招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深度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杭州市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 系的构建过程引人瞩目,“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刚刚启动,这为研 究二者协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本。1 杭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情况及其

2、特征分析 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链条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信息经济为引领,杭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1 杭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情况分析 (1)信息经济强势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2018 年,杭州市三 次产业比重优化为 2.27:33.84:63.90,第三产业比重已接近或达到欧美 发达国家水平,优化趋势明显,其中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017 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信息经济增 加值增长达21.8%,远高于GDP1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超过50%。杭州市近年三化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传统企业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改造升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各类平台型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阿里云 ET 工业大脑被应用到中策橡胶的生产车间,大大降低了加 工环节的成本投入,并成功提升产品合格率 3%5%。(2)现代产业 体系发展基础得到强化。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城东高新区(滨江)构成 杭州市现代产业体系集聚高地。城西科创大走廊确立了以阿里巴巴为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杭叉、杭氧集团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两 大主导产业,引领方向清晰明确;高新区(滨江)产业集群化发展成 效显著,2017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统计的 70 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中, 该区数字安防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 名列前茅。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杭州高新区(滨江)统计年

4、鉴 (2017 年)显示,2017 年底高新区(滨江)拥有国家相关高端人才 80 名,研究与试验经费达 139.80 亿元,增幅 16.11%,在本区 GDP 中的比重达 12.84%,远高于全市 3.2%的水平。(3)高等教育在现代 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一方面,原有高等教育资源集 聚并在相关创新区内发挥重要作用,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了浙 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高校;另一方面,大力引入 高等级教育资源,香港大学浙江科技研究院、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杭 州分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等落户杭州,为杭州市创 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此外,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受到高度

5、关注。 西湖大学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模式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其 “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对于当前杭州市构建现代产 业体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1.2 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1)新型要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产业和技 术的发展正处于“第二次信息革命”即“数据革命”时期,信息(数据) 成为像资本、劳动力一样的独立生产要素。相应的信息或数据处理技 术超常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替代“计算机+软件”改变了技术 发展轨道,改变了产业发展路径,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 年,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数字内容产

6、 业、物联网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17.5%、16.5%、15.8%、21%的增长, 均远高于同期 GDP 增长水平。(2)创新成为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的主要动力。一般认为,当前的“新经济”是由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构 成的通用技术集群推动的,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群、新一代信息技 术群、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 术等,这些产业无不是以创新为核心特征。上述70 个创新型产业集 群中,有 38.44%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22 个集群的高新技术企业 数量超过 50%。其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安防产业集群,从发展历 程来看,创新构成核心驱动力量。集群的核心企业海康威视已拥有

7、 1000 余项专利,且大部分为发明专利。从全区来看,2017 年专利申 请量达 14010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 5894 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 利 276 件,该指标与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百强榜企业数量均为 全省首位。(3)融合、协同成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 的成熟和完善使得产业融合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发展的 重要趋势。我国信息技术近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联网、工业 互联网在部分地区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 生的产业融合正在根本性改变传统产业体系面貌,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的“链状”结构发展为“环状”或“网状”结构,成为新产业革命的标

8、志。这一融合的趋势特别需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培育及其与现代产 业体系的对接,相关支撑系统能否快速做出适应性调整已成为影响各 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高校教学实训平台就是一项结合云计算、物 联网等先进互联网技术的系统工程,充分融合了高校、政府与企业的 相关资源。2 现代产业体系对高等教育协同需求及协同发展情况分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特征、动力基础、发展路径、目标结构均有别 于传统产业体系,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调研发现, 杭州市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各兄弟城市中具有一定普遍性。2.1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9、1)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同。现代服务业、 高端制造业在模式、业态、技术水平等方面日新月异,高校、科研院 所作为传统创新高地,其原有发展模式正受到挑战。从浙江省情况看, 企业申报专利的积极性明显增强,2016 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总 量的比重达 68.4%,同比增加 5.6 个百分点,而高校则降为 6.08%, 同比下降 8.7 个百分点。企业与高校在创新研发方面出现明显的此消 彼长的趋势,突显高等教育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这就要求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必须主动贴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否则即会面临边缘化 空洞化的尴尬局面。(2)要素培育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同。以高 端制造业为例

10、,近年来,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暴露了我国在该 领域人力资源总量、结构、开发机制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亟需高等 教育能够在高层次技术人才、紧急专业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高素 质技能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在某些新兴领域中高校的技术劣势 同样明显。2018 年 2 月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拥有区块链专利数 量排名前10 位的主体中,高校仅电子科技大学入榜且排名第8位, 其 18 项的数量也与阿里巴巴集团 54 项的数量相距甚远。保障高等级 要素的供给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3)市场对接模式 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同。协同目标由基于企业技术需求转向基于产业 技术需求。协同的着力点必须放在突

11、破战略性核心技术上,以此为先 导增强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协同主体从点对点分散式合作转变为 网络集成式合作。现代产业体系是学科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 的有序交织,点对点的分散式合作已不能满足要求;协同本质从知识 技术单向转移转向双向互动。现代产业体系中知识技术的转移是一个 互动过程,企业的知识提供或反馈同等重要;协同模式从契约合作转 向一体化合作。契约委托这一常见模式难以提供长期稳定支撑。现代 产业体系不仅要注重技术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推动人员技术交流以 及确立清晰的投入、决策、风险收益分配等制度更为重要。2.2 杭州市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情况分析(1)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现代产业

12、体系需求有差距。一是创新、 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相分离。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必修 课。但部分高校只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额外增加相关课程,与专业课 程缺乏有效融合。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科研活动 参与度低,割裂了“寓教于研、科教相融”的教学思想。二是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主体缺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部门 共同参与,应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但这一工作通常被认为只局 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并只涉及教学或学生管理部门。三是企业 参与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热情较低。这类参与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较多 且大多限于熟练技术实训,能够代表现代产业体系的大型企业、高新 技术企业参与

13、较少,而学生自主实习也很难进入该类企业或真正参与 重点项目。(2)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现代产业体系条件下需进一步改 进。一是管理体制仍是传统的直线型、科层制模式,难以形成需求导 向的“快速反应”。科研管理中二级管理模式较为常见,权利过度集中 于校级,直接面向创新工作科研人员的院级仅负责上传下达工作且经 常一人或一个部门兼顾多项职能,难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沟 通、统筹及管理。二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尚未形成 “产业导向”,“重 结题、轻成果”现象仍普遍存在。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发表论文、出版 专著、获批专利并给予相应奖励,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重视成果数量 而轻视质量,研究缺乏市场基础。此外,部分高校在

14、考核晋职中常将 横向课题边缘化,部分科技创新人员难以潜心研究,浪费大量资源且 成果难以实际转化。(3)学科设置、建设需进一步贴近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方向。杭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重点打造1 个万亿级信息经济集 群及 6 个千亿产业集群,这是杭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部分。 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与之匹配程度相对较好的有信息经济、高端 装备、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而旅游休闲和时尚产业的高校资 源支撑则相对较为薄弱。在长三角范围内,杭州作为省会城市、龙头 城市,与上海、南京、合肥相比,高质量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明显 落后,上述匹配程度较好的学科、专业也存在相当大差距。评价与 管理杂志 2018

15、 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100 强)中,杭州市内高校上榜4 所,除浙江大学位列第2外,其余三 所排名均靠后,而南京市则有 9 所上榜。高水平高校的缺乏导致杭州 市高端创新平台缺乏,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须加以弥补。(4) 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需进一步理顺。一是战略性 合作常流于空泛。部分“战略合作”协议以单向技术研发、转移为主, 短期性的合作难以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要求。二是合作组织 松散难以形成必要合力。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性较大,一定程度上造 成科研团队缺乏稳定性;合作组织架构及与之相关的投入、风险、利 益、权力配置不科学;合作各方在发展理念、方向甚

16、至能力等方面存 在偏差,运营管理等难以满足高新技术研发规律要求。三是协同发展 生态系统尚有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 “融合”是“政、产、学、研、 资”等的高度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个系统完善、辐射深远的生态体 系。调查发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将大型研发机构外迁至西安、成都 等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而这 是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从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与当下部分地区面临的现实情况来看,要 充分夯实高等要素培育机制,最终目标应形成各方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3.1 创新高等要素培育机制首先,在人才培育方面形成“三大融合”。一是形成“科教有机融合”, 以教育部 2018 年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试行)提出的要求为标 准,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研育人,以重大科研任务为依托吸纳学 生参与项目研究,形成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二是形成“产教有机融 合”,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联系专业教育、产业市场,借鉴众创空间、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做法,使人才培育融入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