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剃头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517559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行当——剃头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老行当——剃头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老行当——剃头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老行当——剃头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老行当——剃头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行当——剃头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行当——剃头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剃头匠街巷里走失的手艺人出像词: 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芜湖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陶瓷烫、锡纸烫、空气烫、烟花烫等等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出镜,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剃头及剃头匠的历史1, 理发业最开始为什么叫“剃头”?芜湖旧时,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

2、,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剃头匠作为一种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他们从不奢望哪天能赚个盆满钵满,也知道靠着这份手艺绝对不会让自己和家人挨饿,只是带着自己的剃头挑子,老实本分地过完一生。(影视资料)2,昔日剃头匠们的工作场所在哪儿?在没有理发店的年代,剃头匠们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一根扁担挑着,热的一头是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黄铜盆,水必须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刮脸,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俏皮话就源于此。3,传统剃头的样式有哪些?从前剃头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如果遇到哪家产妇的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那场面

3、就更热闹了,这不仅仅因为剃胎头是家中的大事。而且这活路非常考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目下,剃头匠要把又哭又闹的孩子头上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就是在寒冷的冬季也非要把剃头匠整出一身汗来不可。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不管是饭是面,碗底都藏着几块大肉,这是祖传的规矩.(影视资料+其他资料)4,剃头有哪些规矩有?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剃头也不例外:一是唤头“三不鸣”,过庙不鸣,免惊鬼神;过桥不鸣,免惊龙王;过剃头棚不鸣,免惊同行生意。剃头也有职业道德,工作前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另外,在给出家人剃头的时候,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 “请师父下山落

4、发。在操作程序上,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给出家人剃头要遵守“前僧后道。就是说,给和尚剃头要从前向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正好相反,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除了行规外,还有许多行话。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因为剃这种头型时要打肥皂;剃长发称作“耪(pang第三声)草”,把头发当做蓬乱的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影视资料)二,现实街巷里的手艺人:剃头匠我们年轻一代,要剪上一个好发型,自然会选择现在的美容美发店,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那把木头凳、那把推子和剃刀,更是他们往昔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到民生路老体育场一带,这里有几家特殊的“剃头店”,因为他们既没有门面

5、、也没有店员。(出像,民生路老体育场)1, 现代的剃头匠师傅们工作起来是什么场景?介绍一组师傅工作的画面。(现场画面+解说词)2,身边有哪些“行头?摊子里的“行头很简单:三条凳子、两把椅子、一个脸盆、一个火炉,手推子、刮脸刀、剪子、刷子、挖耳勺等工具整整齐齐放在木板上。3,怎样走上理发这条路?说起理发,师傅很来劲:“我干这一行都干了30几年了,摆摊也有15年了,我的手艺活还是从爷爷那辈传承下来的,都传了三代了”。年轻时,张训华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了,他便自己单干起来.15年摆摊,练就了张师傅一身的“硬功夫”,只见他动作熟练,顾客来了不用说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躺下,张师傅就知道要做什

6、么.(一组画面)4,光顾的客人有哪些?顾客来自芜湖各个地方,都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因此即使不说话也知道对方该理发还是要刮胡须。“有的人年纪大了或是行动不便,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提供上门服务.”(解说词+同期声)5,接受服务完的顾客感受如何?刮完胡须的大爷对于师傅的手艺,他赞不绝口:“很舒服啊!,这儿的剃头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本分,价格公道。我们啊,还是喜欢来这儿,有感情了!”(同期声+画面)6,剃头讲究哪些技术?“过去剃头师傅要必备十般技艺,梳(发)、编(辫)、剃(头)、刮(脸)、掏(耳)、剪(鼻毛)、染(发)、(梳)补、接(骨)、舒(筋),现在懂的人也不多了,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特别是

7、给那些满月娃娃剃胎毛更要讲究技术,小孩子皮肤又薄又嫩,稍不注意就会刮伤皮肤。外面那些理发店的年轻人都干不了这活儿。”(这一段用剃头匠同期声+他给客人剃头的画面)7,传统的剃头技艺还有那些特点?剃头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仅剃头或者刮胡子,通常还有全套服务,还会顺便给你掏耳朵、剪鼻毛,连眼皮和耳朵周围的毛都帮你刮干净,做得很仔细,让人觉得很享受.等这一切工序都完成之后,还会附上简易的按摩,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专业按摩,但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了。8,为什么说最值得称赞的是刮胡子手艺?不仅刮得干净,而且舒服。他们会先在你的嘴巴周围涂上肥皂浆,软化胡须,再用刮胡刀将表面的胡须刮干净,然后用热毛巾热敷

8、一段时间,最后再用另一种刀具将胡须根部做更细致的清理。这样刮完之后,通常三四天都摸不到胡子茬,非常干净。而现在的刮胡手艺已经大不如以前,通常第二天就能摸到胡茬。可惜这些好手艺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了,现在理发很难再有那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了。(同期声+画面)9, 掏耳朵有什么讲究?掏耳朵可有讲究了,肩不能晃,臂不能摇,轻重幅度不能过大,深浅要恰到好处。将耳朵掏干净,顺便按摩一下耳部头部,让人觉得十分舒服.修面前,先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主顾脸上,然后老道地在荡荡布上反复地擦剃头刀,顾客半躺在木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其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同期声+解说词)10,现在接受一次剃头收费多

9、少?师傅介绍说收费便宜:“剃一个头以前是0.5元后来是1元、2元,去年物价上涨,要3元了”。一把老式靠背椅、一面大镜子、一个吹风机,一把手推剪和一把剃须刀,这就是刘大爷的全部挣钱装备。靠着这几样东西,刘大爷不仅能挣足自己的生活费,还能供房租和儿子读书。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由于发廊收费高,许多老人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整。于是,他开起了路边理发摊.虽然近来物价大幅上涨,但他仍然只收两元钱.11,现在芜湖像这样的剃头匠多吗?12,芜湖现在这么多的美容美发店,剃头匠们会觉得受到影响吗?三,传统手艺的未来路1,“以后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

10、这一行吗?”师傅(摇头+无奈):“这一行实在太辛苦,我自己干了一辈子了,不希望子女继续受罪。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出门摆摊,这个老手艺,估计再过个十几年,就要失传了”.(同期声+解说词)2, 剃头的传统技艺是否会后继有人呢?想招个徒弟吗?记者:您会担心失传吗?同期声:记者:为什么?干了几十年剃头匠的师傅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老行当恐怕就要消失了哟。”3,剃头匠生存现状如何?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像这种剃头挑子大多散布在芜湖的各个角落,还在继续勉强维持着这个老行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正在“老去”的剃头挑子终将面临自己真正的归宿.无论手艺

11、如何精湛,靠在路边给人剃头的剃头匠,终究无法和现在的霓虹灯炫目的美发厅相抗衡,逐渐被这个时代边缘化。4, 老行当、老手艺人出路何方?事实上,很多剃头师傅开始顺应潮流,逐步向现代的理发行业转化,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只要稍加学习,还是可以赶上时代潮流的.即使老一辈的已经无法改变,年轻的一辈则能够继承上一辈的技术经验,将其与现在理发技术整合,从而迅速地在流行理发行业获得一席之地。所以说,现代的理发厅是否代表着剃头匠们的终结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旧时的剃头挑子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这代表着传统行业技艺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行业文化意义的

12、流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历史现实。5, 老街、老铺、老行当,营造一个以怀旧来寄托安宁、怀想童真的角落。当年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变得“老土”,但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着,与往昔的记忆.剃头店,对于它的历史余韵,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很好的留存下来.(出像)文稿一:剃发剪辫剃头留了260多年的长辫子主持人:芜湖是一座古城,曾经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是老芜湖人特别熟悉的场景.剪头发,一些人称之为理发,而在老芜湖人口中,都称它为“剃头”。把理发叫做剃头,这是沿用清代的叫法。清初,满人进关,攻下江南,颁布削发垂辫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剃头”之名由此而来。而对于

13、许多中国人来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是从剪辫子开始的,那条长长的辫子中国人不知不觉梳了近300年。解说词: 清朝以前,小孩一生下来便任由头发生长,不仅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挽成髻,唤作“束发受书”。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1644年,拖着长辫子的满族军队入关以后,强迫汉民族男子按照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剃发梳辫,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第二年,清廷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 布告以后,京师内外 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 自 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

14、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这就是当年满清朝廷颁布的剃发令.自大清王朝统治中国以来,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所有的风俗习惯,都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了,唯独这条辫子.因为这条辫子,按照在大清严酷的法律约定,汉人必须在留辫子还是留脑袋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男士把周围剃掉、留中央,叫做剃四周、保中央,而后面的头发辫成了辫子,这就是当时对大清皇帝的效忠。当年的清朝廷威胁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想从思想上击垮汉民族抗争的意志,因此对不顺从者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清廷的淫威下,人们被迫接受这种落后的生活习俗,在脑后拖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当代中国青年可能还不太清楚,当年这条辫子,还有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在帝

15、制时代,它能给刽子手把人头顺利砍下来,提供某种方便. “剃头令”的颁布,在令汉人不寒而栗的同时,却催生了剃头业这一新兴产业。“问项上人头多少,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可以算是剃头业发展史上最牛的广告了。随着汉人抵抗意志的逐渐消磨,对清朝统治的接受,剃头业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们挑一副挑子,一头是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也有一根旗杆,渐渐由挂“剃头令圣旨变成了行当的标志;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小抽屉里放着剃刀、梳子等工具,放在地上便是顾客的坐凳。从前剃头匠用来招揽生意的叫做“唤头” ,据说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在芜湖老体育场边,街头摆剃头挑子的80多岁的老匠人嘴里,依然寻觅不到这种“唤头”的影子。同期声:解说词: 清王朝统治中国260多年,中国人脑后的辫子也拖了260多年,男子“剃发留辫”一直是皇权的象征,也成了清皇室所谓的祖制之一。 260多年后,辫子再次成为中国政治的焦点,剪辫子被看成是一些革命者与清王朝决裂的第一步。(画面走向共和 孙文血淋淋剪发) 1895年,孙中山在日本短发易服,开始投身共和革命.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也告别了长长的辫子,并刻意在照片后题诗,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迫于朝野的压力,清政府新政期间,松动了对留辫子的禁令.1910年,资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这年召开了剪辫大会,一时盛况空前。这些100年前的照片,出自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