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509490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王兵;侯炜【摘 要】癌性发热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西医对癌性发热通 常采用解热镇痛药或者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 畴,根据发热原因不同,具体辨证施治,往往可获良效.The cancer - induced fev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life quality of cancer patients. Western medicine for cancer -induced fever usually adopts the 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d

2、rugs or hormone therapy, hut had poor effect.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s cancer -induced fever belongs to the 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 catego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auses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ten can obtain good effect.【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2(007)005【总页数】3页(P460-4

3、62) 【关键词】 癌性发热;中医;辨证论治【作 者】 王兵;侯炜【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5号,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5号,100053正文语种】 中 文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 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有报道2/3恶性肿瘤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采用解热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但用药后会引起一定的消化道副反应,严重 者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大部分癌症患者食欲欠佳,往往不能忍受药物的副作

4、用。 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癌性发热类似于中医学的“内伤发热”,治疗 上根据气、血、阴、阳的亏损或者痰、瘀、火毒邪盛而辨证施治,不仅能明显改善 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笔者现对中医辨治癌性发热做一探 讨。1 气虚发热 癌性发热多在疾病晚期或疾病进展期,长期的疾病缠身,正气已大伤,虚阳外越或 阴火上冲,诚如李东垣所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临 床上见于食管癌、贲门癌、结肠癌等术后或化疗后,体温时高时低,或低热不退, 伴有周身乏力、食少懒言、心悸气短、小便清长、便溏,舌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无 力。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张学民等1

5、应用补中益 气汤加减(太子参15g,炙黄芪l5g,白术12g,陈皮6g,柴胡10g,升麻10g , 当归12g,青蒿12g,地骨皮12g,知母10g。若见大便干结加大黄、火麻仁;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芩、牡丹皮;见自汗、盗汗加浮小麦、糯稻根;若口干咽燥 可用黄柏、生地黄等)治疗60例肿瘤性发热。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 减口服,对照组30例以消炎痛栓剂纳肛。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 ,对照组有 效率66.7% , P v 0.01,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宋国平2 应用甘温除热法治 疗癌性发热,治疗组30例予自拟方(黄芪30g,白术12g,当归10g,柴胡10g , 黄精5g,

6、升麻6g,生地黄10g,地骨皮10g,清半夏6g,甘草6g),对照组25例予消炎痛片。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5 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8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2.0%(P 0.05)。2 阴虚发热 肿瘤引起气血脏腑虚损,阴阳失调,痰瘀湿毒内蕴,郁久化热化火;或因化、放疗 后,火热毒邪积聚,耗伤阴液,阴虚火灼,故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低热缠绵 不退,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 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本证多见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伤及阴液,治 宜滋阴清热,方剂选用清骨散、清蒿鳖甲汤加减等。张罗生3等

7、应用清骨散加 味(银柴胡、地骨皮各20g,黄苓、青蒿、知母、牡丹皮、生地黄、沙参、麦冬、 秦艽、鳖甲各10g)治疗阴虚癌性发热,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消炎痛。结 果治疗组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与对 照组60.0%比较,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周军4等运用青蒿鳖甲汤(青蒿 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知母12g,牡丹皮12g。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 加生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以固表止汗;阴虚较甚者,加用沙参、麦冬、玉竹、石 斛等以滋养阴精;失眠者,加用酸枣仁、远志、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气虚见倦怠乏力、 头晕气短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以益

8、气养阴)治疗癌性发热54例。结果显 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5%,疗效令人满意。3 阳虚发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了 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癌症患者,瘤毒本已耗伤阳气,加之临床上多用非甾体类 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发汗退热药物,致使阳气更加浮散,由于虚阳浮游于上, 格越于外,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 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此证多出现在晚期,常为病危时刻,治宜引火归原法,方选四逆汤之类。张爱萍5 等应用自拟益气温阳方(附子9g,干姜、白术、知

9、母、黄柏、炙甘草各10g , 肉桂3g,黄芪30g,太子参、白芍各15g,当归、陈皮各12g,生地黄20g)治 疗癌性发热46例, 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46例中显效13例,有效 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7% ,疗效满意。4 少阳发热 癌症患者经放、化疗后多为正气虚弱、免疫力低下、感受外邪、易客太阳,传变少 阳而出现低热、间歇发热,其中以低热最为常见,并常伴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或腹中痛、胁下痞等症,此与伤寒论中小柴 胡汤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而致发热类似,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 阳,宣达内外为主。郑秋惠等6 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0、12g,党参10g,黄 苓12g,清半夏10g,生姜片3g,大枣5枚,甘草3g,若有气阴两虚者,配生 脉注射液,若热毒积盛、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0g,连翘20g,芦 根15g,或血必净注射液,若湿热蕴结、留恋不退者,加生薏苡仁30g,茵陈 15g,黄柏10g,杏仁10g)治疗癌性发热,结果经1 2个疗程治疗后,30例中 临床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高振华 7采用小柴 胡汤加石膏(柴胡12g,黄苓10g,石膏24g,制半夏、党参、生姜、大枣各9g) 治疗晚期肿瘤发热 11 例,所治患者发热的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精神萎靡, 口苦咽干,心中懊恼,脘痞纳差

11、。服药 5 剂体温恢复正常为显效。结果显效 3 例, 占27.2%;有效7例,占63.6%;无效1例,占9.2%;总有效率为90.8%。有效病例 起效最快者2天,最慢者5天,平均3.5天起效。5 阳明炽热阳明炽热主要包括了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发热。经证主要是有热无积,表现为身 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烦渴,脉洪大等,治以白虎汤清泄阳明;腑证则 是积热交结,表现多为潮热,重则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结,舌红,苔 黄燥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等,治宜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肿瘤患者疾病进展期间,癌 毒鹄张,或者长期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大便秘结,皆可导致阳明炽热。治疗应辛寒 清热、滋养阴津或通腑泄热。

12、杨波8应用白虎汤(石膏50g,知母12g,甘草 6g。兼有气虚者加用人参、黄芪;阴虚者加用熟地黄、天花粉;气阴两伤者加用人参、 麦冬;血瘀证者加用莪术、丹参)为基本方治疗癌性发热患者42例,结果显效27例, 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黄智芬 9 应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石膏3040g,知母10g,甘草6g,天花粉15g,太子参30g,地骨皮12g , 枳壳12g,麦芽12g,芦根15g,银柴胡l0g,苍术10g。大便秘结加大黄6g;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甚去银柴胡加柴胡log,黄苓log;黄疸加茵陈I5g,金 钱草18g;小便黄短加白茅根30g;盗汗加浮小麦30g,山茱萸

13、10g;乏力、倦怠、气 短加黄芪30g)治疗肿瘤性发热30例,治疗组30例中临床治愈14例(46.7%), 显效7例(23.3%),有效4例(13.3%),无效 5 例(16.7%),总有效率83.3%,经 统计学处理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6 痰湿郁热 痰湿内蕴所致发热主要证见低热,午后热甚,心中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 不欲饮,呕恶,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湿性黏滞,湿热相合,如油入 面,初应治以渗利,如不解,可辅以辛燥。故治法为甘淡渗湿或辛苦燥湿,方剂可 选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或达原饮。方明治10应用甘露消毒饮(滑石、茵陈、 黄苓各10g,石菖蒲12g,川贝母1

14、0g,通草5g,藿香 10g,射干8g,连翘 15g ,薄荷3g,白豆蔻5g)治疗44例辨证属湿热留恋型的癌性发热患者,结果治 疗组23例,完全控制3例,部分控制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82.6%,明显高于对照组61.9%(P 0.05)。申建中11采用达原饮(槟榔15g , 黄苓15g,厚朴10g,白芍15g,知母10g,柴胡15g,生地黄20g,牡丹皮 10g,甘草5go脾虚气弱者,加黄芪、百合、生山药;肝郁气滞者加郁金、佛手、 当归;湿热蕴结者,加黄柏、苍术、虎杖;阴虚火旺者,去厚朴,加地骨皮、玄参、 麦冬、秦艽)加减治疗癌性发热42例,与蓁普生片做对比。结果:治疗组显效1

15、1例, 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8%;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 效25例,总有效率为27.5% ,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v 0.05)。7 血瘀发热 癌症患者由于癌毒侵润,邪热亢盛,血滞为瘀,瘀热搏结,而见午后或夜晚发热, 或自觉身体某一部位发热,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 脉涩。治疗上当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为基本大法。散血中之瘀,防止瘀结生热; 凉血分之热,不致煎熬血液成瘀。贾彦焘等12将52例肿瘤热患者随机分成2 组,中药组40例,西药组12例。中药组以凉血散血方治疗,药用:水牛角40g , 牡丹皮10g,玄参30g,生地黄30g,山茱

16、萸15g,山慈菇15g,重楼15g。西 药组用消炎痛治疗,均连续应用10天为1个疗程,停药7天观察疗效。每日测体 温6次。结果:中药组40例,显效2例,有效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中药组疗效为优。同时观察中药 组和西药组的伴随症状例数,治疗有效率分别是倦怠 (20%,0)、恶心呕吐(22.9%, 0)、心悸(34.8%,20%)、疼 痛 (22.2%,66.7%)、失 眠(36.4%,33.3%)。表明 中药组缓解倦怠、恶心呕吐的作用优于西药组。任建华等13运用血府逐瘀汤 加味(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各6g,当归9g,牛膝15g,红花、桃仁、赤芍各 12g,牡丹皮、川芎各10g ,生地黄20g。腹胀、纳差者加木香、八月札、炒谷麦、 麦芽各10g ,佛手15g;疼痛者加延胡索、乌药、郁金各10g;咳嗽、胸闷者加川贝 母、杏仁、百合、枇杷叶各10g,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