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506711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85学前卫生学参考优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0385学前卫生学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第六章学前儿童饮食营养与保健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

2、种可能。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

3、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一)健康与健康促进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二)疾病与预防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三)膳食与营养研究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

4、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四)保护与照料研究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工作内容及管理。三、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前卫生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其研究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如下。(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

5、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它在学前卫生学中常用于研究某些问题,或制定某项政策、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例如,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提高幼儿教师安全管理能力的教研活动,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工作等均需要先进行文献研究。(二)调查法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在卫生学中使用广泛,常用于现状研究,或比较、追踪研究等,如小班幼儿挑食偏食状况,中班幼儿洗手习惯的养成,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策略的比较研究,某幼儿园过去五年意外伤害发生状况的研究

6、等。(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现象戎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幼儿园保健工作中常用方法之一,常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情绪变化等,如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识别幼儿是否患病等。录音、录像、照相等观察技术可提高幼儿园保健观察的有效。陛。(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该研究的人或事可以是典型案例,也可以不是典型案例。个案研究法在卫生学中应用范围广泛,如追踪研究多动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幼儿攻击行为、

7、幼儿退缩行为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追踪、调查、剖析,可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方案。(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严格地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范围的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如研究改进幼儿园营养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营养认知能力。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一、健康概念及演变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却又很难准确回答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匮乏,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

8、,有关健康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即是健康;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粘液、黄疸和黑疸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深入,健康概念逐渐清晰,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领域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从单一健康提升到整体健康观,演变出不同时期的健康概念和健康观。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生物一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j昕致:人们开始以

9、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形成生物一医学模式。第二阶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一、健康内涵及标准1.健康内涵健康标准有多种表述。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

10、,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较通俗的健康标准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食得快指进食时胃口好,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身体机能良好);便得快指大小便通畅,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指上床能很快入睡,睡碍深,不容易惊醒,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质量高);说得。陕指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大脑功能良好、思维敏捷);走得快指行动自如、动作敏捷(精力充沛旺盛,心肺功能良好);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

11、与达观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良好的处事能力指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三、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倡导,旨在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一、学前儿童健康概念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浦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

12、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一二、学前儿童健康特征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标为: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一、什么是健康促进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了健康促进的定义、策略和行政纲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宣言中阐明: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体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

13、变或处理周围环境。健康促进的5项行动策略包括: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发展个人健康的技能(Developpersonal skills)、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重新确定健康服务的方向(Reorient health services)和加强社区行动(Strengthen_community action)。从健康促进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学习活动:依据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导读中小彬身高增长慢和易感冒的可能原因。讨论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也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凡

14、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因素都有可熊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影响因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谁是主要影响因素。早期学者们多认为遗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霍尔曾说:一两遗传胜过-H屯教育。他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起主要作用。20世纪初,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占了上风,其代表人物华生的标志性语录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j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

15、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与生物学因素相对应的是非生物学因素,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及个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遗传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某些形态指、生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如身高、体重、体型、血压、新陈代谢等,其中尤以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赵钟鸣(2007)进行的双生子调查证实,同卵双生子儿(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邗社会环境,两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健康。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维持和促进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如充足的阳

16、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舒适而安全的设施等都是保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则直接危及学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高发,多起食品中毒事件均与环境和食品污染有关。(三)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行为多伴随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儿童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讲卫生、不按时睡觉、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常伴有营养素摄人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人过量或不足)、罹患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等。反之,则表现为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风俗习惯、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生活方式被世界卫生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