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49871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毕业论文(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精品.内 容 摘 要文章以第三方监测单位角度,通过对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基坑工作控制与管理,具体基坑监测方案的介绍,一方面总结了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反映出进行监测的总体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实测上海基坑监测和制定具体方案,保证基坑监测方案和实际施测达到要求,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关键词:基坑工程监测、监测方案 、监测点、信息化施工精品.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二章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2第一节 基坑工程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2第二节 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2第三节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4第三章 基坑工程监

2、测方法和技术要求6第一节 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6第二节 水平位移监测6第三节 垂直位移监测9第四节 测斜监测12第五节 裂缝监测14第六节 水位监测14第四章 基坑工程监测控制与管理17第五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18第六章 结束语18参考文献18致 谢28精品. 第一章 绪论基坑监测的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市区的地价日趋昂贵。向空中求发展、向地下深层要土地便成了建筑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常用手段。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三层的地下室已是司空见惯,随之而来的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也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35m(成都)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

3、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变形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坑变形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运用常规测量手段搞变形监测,在各个测绘单位已有较为成熟的手段了,并在道路、管线、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今天,非表面的沉降、位移监测已发展成为基坑监测的重要部分。随着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的根据建筑物的变形性质,使用情况,观测精度,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观测的要求来选定.在实际变形观测方案时应

4、综合考虑各种测量方法的应用,互相取长补短.显的越来越重要。同时本文就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点作一点介绍,为变形监测市场作点努力精品.精品.第二章 基坑监测点的布置 第一节 基坑工程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监测点布设合理方能经济有效。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工程的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确定监测点的布设前,必须知道基地的地质情况和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预测来考虑测点的布设范围和密度。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一般取3次以上符合要求的数据作为初始值)。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

5、被监测的物体上,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可用管线上地表监测点进行监测。基坑在开挖前必须要降低地下水位,但在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地下水的流动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因素,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以2030 m 的间距平行于基坑边埋设,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测点布设好以后,必须绘制在地形示意图上。各测点须有编号,为使点名一目了然,各种类型的测点要冠以点名,点名可取测点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拖数字组成,如应力计可定名为:YL一1,测斜管可定名为:CX一

6、1,如此等等。要特别强调的是进行观测的人员要固定,所测路线尽量相同。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都要设置至少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应设在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不妨碍正常施工。以下大量采用的是上海市对基坑监测点布置规范,因为本人觉得上海规范较其他地区规范叙述的详尽,并且从事上海基坑监测。精品.第二节 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 一、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1 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为公共点,并布置在冠梁(压顶)上,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关键部位一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2 点宜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3 点

7、宜布置在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处。二、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1 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至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一个;2 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桩)入土深度相同。三、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及有代表性的围护体外侧;2监测点平面间距在20至50米,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监测点垂直间距为3至5米,宜布置在土层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及迎坑面入土段的围护墙侧面。四、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2布设间距宜20至50米,且每侧不少于一个监测点3监测点竖向上宜布置在支撑点、拉锚位置、弯矩较大处,垂直间距宜为3至5

8、米。五、冠梁内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布置在每侧的中间部位、受力较大、支撑间距较大处;在竖向上监测点的位置宜保持一致;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到50米,且每侧不少于一个监测点 ;精品.3每个测点内力传感器埋设至少不少于2个,且应在冠梁或腰梁两侧对称布置。 六、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支撑上;2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三个,且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保持一致;3对钢筋混凝土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4个;对钢支撑,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2个;4钢筋混凝土支撑和H型钢支撑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钢管支撑采用反力计测试时,监测点应布置在支撑端

9、头;采用表面应变计测试时,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七、锚杆或土钉拉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布置在每侧的中间部位、锚杆或土钉受力较大处;2每层监测点应按锚杆或土钉总数的1%3%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八、立柱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在基监测点布置在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的立柱上;九、立柱内力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内力较大的立柱上;2每个截面内传感器埋设不应少于43监测点布置在坑底以上立柱长度的1/3部位十、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1监测点宜布置在邻近搅拌桩施工搭接处、转角处、相邻建(构)筑物处、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等,并宜布置在止水

10、帷幕外侧两米左右精品.2潜水水位布点间距为20至50米,深度为6至8米3对承压水位的基坑监测点宜布置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间距为3060m,每侧测点至少一个。观测孔埋设深度应保证能反映承压水水位的变化。十一、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筑物周围土体中;2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倍,并宜布置在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旁,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孔埋设深度宜大于围护墙(桩)埋设深的510m。十二、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应布置在紧邻保护对象处2监测点在竖向上宜布置在各土层分界面上,在厚度较大土

11、层中部应适当加密3监测点布置深度宜大于2.5倍基坑开挖深度,且不应小于基坑围护结构以下510m。 十三、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按剖面布置在基坑中部2监测剖面间距宜为2050m,数量不应少于2条;3剖面间距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第三节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一、邻近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1)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构)筑物连接处的两侧;2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精品.3建(构)筑物的角点、中点应布置监测点,沿周边布置间距宜为6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个;圆形、多变形的建(构)筑物宜沿

12、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2)倾斜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承重柱(墙)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必要时中间加密;2当采用垂准法观测时,下部监测点为测站,则上部监测点必须安置接受靶;3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时,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点高差的1.52.0倍。4当采用精密水准观测时,可按(1)中要求布点二、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1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1525m,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同点。2应跟距情况综合确定监测点,宜在内侧和外侧的管线上布置监测点3上水、煤气管宜设置直接观测点,可利用窨井、阀门

13、、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处宜布置监测点。5管线监测点布置方案应征求管线等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6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可用管线上地表监测点进行监测,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1525m;三、邻近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1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变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50,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宜设在每侧边中部;2监测剖面线延申长度宜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每条剖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向外先密后疏布置,且不宜少于5个。精品.第三章 基坑工程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第一节 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裂

14、缝监测、倾斜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根据上海市监测项目要求,围护体系观察、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基坑外地下水位、邻近建(构)筑物垂直位移、邻近建(构)筑物裂缝和地表裂缝、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垂直位移,是应测的项目。因此,以下主要着重介绍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裂缝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第二节 水平位移监测一、水平位移监测网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网形式可采用三角网、导线网、边角网、三边网和轴线等。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和所连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15、各种布网均应考虑图形形状,长短边不宜悬殊,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二、平面控制点标石及标志 对于一、二级控制点和有需要的三级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m。变形观测控制点的埋设,应该以工程和地质条件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进行.埋设的位置最好能选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且要深埋.尤其是基准点一定要这样做。对于变形观测的工作点,也应该设法予以检测,以监视其位置的变动 。精品.三、水平位移监测 现在进行深基坑监测的主要方法是视准线法,小角法(如图3-1)。图3-1 基础监测水平位移示意图(1)图中a为观测基准点,b为后视方向点,c为变形监测点,为C点所在基坑边与AC的夹角。根据上述的测量方法,可以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