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性别偏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2494954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性别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生活中的性别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性别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性别偏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告中的性别偏见洗衣粉广告、食用油广告、洗衣机广告都是女性形象,这涉嫌性别歧 视,现在荧屏广告几乎只要涉及家务产品,形象都是或娟淑或能干的 女性,她们在电视上洗衣服、做饭、抹地板,鲜有男性出现。有广告 商对此解释:“男性做家务的广告看上去多别扭啊,没女性做起来和 谐自然。”这种反驳就是下意识的性别歧视!为什么女性做家务就比 男性看着顺眼?还不是因为人们心底认为女性应该多做家务?这就 违反了男女平等大原则,所谓劳动工作中男女平等就体现在不能在传 统文化背景下让女性从事社会分工中层次低级的劳动,而家务劳动就 属此列,一味使用女性形象的家务产品广告就可以视为对女性的歧视。还有我们汉字中也明显的体现出

2、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 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 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 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 等,奸淫的“奸”字甚至用三个女表示,写作“奸”),褒义评价的 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且不说女旁贬义字比较多,无论褒贬,拿 女字来造字本身就有不平等之嫌。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嫁 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 “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 见识短”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

3、过程 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语言体系中的有些单位也会映照出一定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如 在封建社会中,夫妻之间地位很不平等,丈夫是一家之长,妇女要遵 守三从四德,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丈夫对妻子有许多卑称, 如:“贱内,贱人、拙削、糟糠、内人、内子、内助、贱妾”等,映 照出封建伦理中“夫为妻纲”的道德观。现今社会虽然这些封建伦理 纲常没有那么严格,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落后偏远的农村,男人仍然 会称自己的妻子:“做饭的、烧火的、孩儿他娘”等明显贬低女性地 位的称呼。这无不表现出汉民族的伦理观念中对妇女的歧视和贬低。在词序中,先男后女的词语排序也反映了汉民族重男轻女,男尊 女卑的道德观念。如我们习惯说父母,夫妻,夫妇,兄妹,男女,哥 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男女授 受不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等,而倒过来说则会让人觉得怪异可 笑,不为社会和语言文化规范所接受。诸如上述所谈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食物消费中的不平等,喝酸奶的大多数是女性;职场中的性别 歧视,女性在职场升迁中比男性更困难;还有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刻板 印象等等。造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是男女先天生理上的差异, 但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等这一后天因素的塑造,所谓的男 女更多的是我们后天成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