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493856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训练学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运动训练学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运动训练学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运动训练学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运动训练学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训练学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

2、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

3、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

4、集和运用。C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P105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

5、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P117一

6、、 适宜负荷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2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

7、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P125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二、 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1运动专项运动专项方面包括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2训练对象生物学特征心理学特征社会学特征训练学特征3训练条件首先必须考虑训练所处的时期和阶段。b正确处理训

8、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P131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二、 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P132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

9、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三、 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四、 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P137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

10、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1.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其中,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主要是指运动员为完成具体训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练习以及各个练习之间的固定或变异组合方式。2.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运动训练方法的分为两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

11、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具有不同的功效,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1.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A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

12、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2.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依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包含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包含固定性练习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P142一、模式训练法(一) 模式训练法释义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

13、方法。 其操作程序为: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二) 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1.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2.模式训练法的特点: 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3.模式训练法的应用模式训练法的应

14、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运行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二、程序训练法P147(一)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三) 程序训练法的应用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手段、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基

15、本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及比赛等训练法。一、分解训练法(一)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二)分解训练法的类型1.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这种方法在技术和战术的学习与训练中被广泛采用。其应用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练习的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2.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