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2493708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案例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很多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即使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水平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水平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实行一些有益地尝试。案例描述。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

2、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实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生2:都能够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生4:仅仅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师:你能使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

3、题? 2.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5.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6.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 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3为什么和6对齐?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3为什么和6对齐?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个步能够省略不写吗?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个步,积反正得0能够省

5、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

6、,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案例反思: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

7、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实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

8、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

9、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