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486548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 科目:地方政府与政治 年级:2013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姓名:杨金焓 目录摘要.3关键词.3一、中国城镇化的初期发展.4(一)1978年以前.5(二)1978年以后.5二、中国城镇化的成果.7(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7(二)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8(三)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8(四)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9三、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8(一) 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增大.9(二) 能源消耗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突出.9(三) 土地使用形式转变,失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10(四)

2、 虚拟城市化出现.10四、 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1(一) 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12(二) 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13(三) 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13(四) 强化管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14参考文献.15 中国城镇化状况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

3、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那么,该如何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将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初期入手,逐步分析,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措施与办法。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改革、工业化、人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接下来我想就中国城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

4、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镇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

5、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镇化”。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城镇化的初期发展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

6、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 “反城镇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镇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镇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1978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镇

7、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2012年版,第32页 这种城镇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二)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

8、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镇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第二,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第三,1992-2000年,城镇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镇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

9、百分点。第四,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镇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中国新闻网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镇化政策。中国的城镇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

10、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1997

1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方针。 二、中国城镇化的成果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