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248461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鉴赏方法(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词鉴赏方法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1、读“题”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 释的,包括注释在内。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 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殊不知,有些题目也 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 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 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杜甫的春 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

2、人物间的关系,同时, 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 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 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 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2、识“人”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 三者。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 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 者。处

3、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 对象是分离的。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 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 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 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 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 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 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

4、也是分离的。 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 (良人)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 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这些诗词,都直接 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另一个识“人”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 二: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 诗词后面的注释。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

5、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 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3、辨“文”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 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 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 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 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 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就较容

6、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 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一对 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 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 寞孤凄。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如李 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 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 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 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

7、残阳 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 了。辨“文”,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4、看“注”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 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 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 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 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 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

8、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考试的第一 题是: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 明了什么看法?在这两诗后试题之前,命题者给出一个注:朱庆余平 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两首诗都用了“比”这种写法,如 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 了。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又如 2007 年福建省 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 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 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

9、者对原诗给 出了两个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 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 (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 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 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二、象、境体悟 象境体悟,这是读懂诗歌无法回避的,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品读意象和体味意境两个方面。1、品“意象”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世间物象无数,诗 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 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

10、也会选取不同的角 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咏蝉,虞世南写:“垂绥饮清露”、 “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 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 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 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 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诗 人笔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维说“明月松涧照”,刘禹锡感慨“淮水东 边旧时月”,柳永却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这里“明月”、“旧时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 人当时

11、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的情感志趣。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 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 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如果, 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 益。就考试答题来说,帮助更大。例如 2002 年全国高考卷中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 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杨柳”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那么,解题就变 得容易了。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我们 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

12、细品味意象 和意象的含义。2、味“意境”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营 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 情感志趣。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 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 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 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

13、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 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 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 深广无极的情怀。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 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和“孤月” 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 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 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

14、公 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 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营造的 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 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三、技巧品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 情方式。1、理“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 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 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 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 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

15、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 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 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 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 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 动静,也属于渲染。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例如陌上桑第一节 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 “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 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衬托

16、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 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 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这里用的正是以 美衬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 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籍“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 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 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