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473978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举荐- 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索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依据“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力争至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2.8%以上。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重点是加快拥有近9万人口的林区经济发展步伐。为此,笔者就当前如何立足林区现状防止“林农返贫”,加快林农增收、推动小康建设等系列问题进行了仔细调研。一、江华林区乡镇经济发呈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区乡镇包括码市镇、大锡乡、贝江乡、未竹口乡、水口镇、湘江乡、务江乡、花江乡、两岔河乡9个乡镇,幅员1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3%。共有137个

2、村委会791个村民组,人口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其中劳动力人口4.8万人,约有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9个乡镇的gdp、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小,近4个乡镇工业发展几乎空白,其中的两岔河乡属于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由于这些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整体文化素养相对偏低,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二、制约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一)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客观分析,江华林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缘由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林农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于300人的村落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常住人口“空壳村”,如此小规模的村落既不利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

3、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二是困难的县财政制约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投入的大量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须要。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目前,电话、马路未达到的村仍旧较多,交通条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项生活用品人均拥有量也远落后于农区。(二)人口文化素养偏低。林区乡镇群众文化教化较为落后,人均受教化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劳动力大部格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林区的人口均为受教化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队。另外,林区很多先富起来的农夫和高素养林农为了改善生活质量,纷纷移居县城或发达地区,留守林区的农夫充当起林区经济建设主力军角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4、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严峻偏少。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重由5:3:2调整到4:3:3,再放到林区,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主要缘由是二、三产业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林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企业引进不多,林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反差非常明显,生活水平与农区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三、加快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索     殊途同归,要把林区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新的增长点,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维,要制定林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区位、实惠政策和林区自然资源优势结

5、合起来,互促共进,共同旺盛,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要强化林区干部激励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抓经济”的良好氛围。现在,林区乡镇大多数干部或忙于辖区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或忙于向有关部门跑项目、跑扶贫资金,很少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今后,林区干部必需进一步更新观念,变更传统工作方法,要把“不断增加农夫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动身点,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整理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注意社会事务管理同时,想方设法拓宽农夫增收渠道,少坐办公室,多到农户调研,切实发挥致富领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林区领导干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轻、有经济头脑

6、的领导干部到林区工作,并对林区乡镇一把手经济建设政绩实行重点考核。(二)依托林区资源优势,主动发展非农产业。一是在有确定工业基础的码市镇,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主动激励广东省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夫创建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结合水电开发形成的冯河水面,打流域风情招牌,整合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打造码市贝江水口花江务江沿河民族风情旅游带、码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名牌,扩大景区辐射功能,延缓游客停留时间。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

7、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通过引导,让更多农夫转移到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中去。(三)大力激励劳务输出,进一步推动林区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水电开发兴江华”战略的全面实施,小水电开发将带动大批企业的兴起,就业岗位将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设法,加强引导,实施林区劳动力输出扶贫,转移林区剩余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要制订出台一系列实惠政策,主动激励企业录用林区劳动力,如可以对录用林区劳动力占90%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工业园中支配工业用地;每录用一名林区劳动力赐予确定税收减免实惠等等。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移民扶贫和林区行政村撤并,推动林区人口集聚,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林区集镇原有的卫生、

8、文化、教化等设施功能,改善偏远村落农夫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林区第三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地带建设。政府要想方设法解决移民在居住、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消退移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能发展”。 (四)适时转变扶贫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增加林区农夫收入。林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土地资源将会提高,政府要激励农夫之间土地流转,让置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经营较多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纯农业户的经济收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激励龙头企业与林区农业基地联结,发展订单农业。同时,立足当地特色,推动药材种植、绿色食品深加工、竹

9、木加工等,进一步健全特产加工合作机制,实行“农户+企业”或“农户+基地+企业”的形式,解决影响农夫增产不增收的老大难问题。(五)努力提高林区农夫整体素养,不断增加林区农夫的致富本事。目前林区劳动力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较低,提高林区农夫素养和生产技能燃眉之急。一是要增加林区教化投入。二是要定期对乡土人才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乡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三是实施教化扶贫。激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林区从事教化工作,引导优秀老师到林区沟通,加强林区教化师资队伍建设。     登封市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郑州市辖的县级市,东距郑州76公里,西距洛阳8

10、6公里,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近几年来,登封的城市建设工作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究竟,实干兴大业,奋进创辉煌,使城市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市中的一颗明珠。登封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园林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河南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等荣誉称号。 放眼将来,高起点规划,描绘城建新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登封城市建设的雄伟蓝图。登封

11、城区第一轮总体规划是1985年登封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会同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的。其次轮总体规划在登封撤县设市后于1995年编制完成,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用地的快速增长,原规划指标部分已被突破,城市布局也已打破原规划的布局模式,城市面临着发展用地和方向的重新选择。为加快城市建设进程,适应21世纪城市建设的须要,登封市政府主动组织修编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旅游城市。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13万人,2020年24万人。规划市区建设

12、限制范围包括市区、嵩山风景名胜区及影响区、卢店行政辖区等,规划限制面积340平方公里。 解放思想,高标准建设,铸造城建新辉煌 解放思想,使思想统一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主旋律上来,是推动登封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市委、市政府破除僵化保守思想,坚持以大手笔写大文章,大举措求大发展,相继经验了起步、扩大、完善、提高四个阶段,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高潮,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建设新辉煌。1993年初,登封全面拉开了以市场、交通和城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序幕。通过一年的努力,总投资达到2.6亿元,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登封人民以撤县设市为契机,开展了以提高城

13、市标准、巩固城市规模和完善配套设施为主的其次次城市建设集中会战。1995年,围绕第四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活动,掀起了城市建设第三次会战。1996年至今,依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和先建卫生城市、再建园林城市、最终建成现代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建设方略,重点完成了十大建设工程:一是旧城改造工程。拆迁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二是道路建设工程。开通19条断头路,硬化45条次干道,1000多条背街小巷;三是环卫设施工程。建成日处理实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处理场一座,垃圾中转站10个,水冲式公厕30座;四是绿化城

14、市工程。建设公园2个,街头游园绿地10个,栽植行道树10万余株,种植草坪25万平方米,建设花坛652个,绿化小巷1000余条,建设花园式单位48个;五是河道治理工程。对市区两条万米长的污水河进行了净化治理;六是市场建设工程。建设6个集贸市场,2条商业街;七是灯光建设工程。对市区道路路灯进行安装改造;八是景区治理工程。对少林景区入口处实施拆迁整治,建设了少林安置小区;九是供水工程。从市区18公里以外的纸坊水库引水入市;十是改厕工程。建立了卫生厕所9.7万所,全市改厕率88.6%。市区拥有各种绿地31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2平方米,市区主要街道形成了“马路宽直平,

15、楼高式新奇,两边林荫道,中间是花灯,一年三季花,四季都长青”的城市绿化美化新格局,呈现出了净、绿、亮、美的局面。 强化意识,高水平管理,树立城市新形象 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严格依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加强管理、依法治市”的指导思想和“严要求、快节奏、硬碰硬、创一流”的工作要求,完善了市政工作监督体系。成立了市容监察大队、门前五包大队、环卫清扫大队、垃圾清运大队等几支专业队伍,形成了专业清扫保洁与群众保洁相结合和局长包面,科、队长包线、包段、队员包点等管理模式。市容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市区“十乱”现象得以遏制。为使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我市先后出台了城市道路及排水设施管理方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门前三包管理方法、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管理看法等十几个配套文件,使城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在全市上下开展了“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单位、文明企业”等文明达标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宣扬教化,使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立足实际,科学定位,走向现代化旅游名城 新的世纪,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