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2460977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组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征组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征组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征组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征组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组歌》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长征组歌两首(2012.8.30)主备人:姚茜课型:新授审核人: 审批人: 教学案部分教学活动思路【学习目标】1.了解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体会红军的钢铁意志。2.学习文章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的艺术手法。【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的艺术手法。【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事件,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说说全诗的大意以及赏析准确生动的字词,从而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学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连同拼音抄写两遍。黔境( ) 白雪皑皑( ) 千锤百lin( ) 草毯( )泥毡( ) 丢ku( )弃甲2. 根据意思写出成

2、语。(1)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或使对方离开原来防守的地方以便袭击。( )(2)大军开到城下,也比喻形势十分危急。( )(3)打铁炼钢,除去杂质。比喻经过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 )(4)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同欢乐,共患难。( )3.大声朗读长征组歌两首,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4.填空。(1)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 ;写红军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 ; 描写自然环境恶劣,反映红军生存艰难的句子: 。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二、课堂助学(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资料。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

3、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

4、了“关门打狗”之计)(三)合作学习,探究理解。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1.思考问题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

5、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品味语言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这首歌词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

6、用。参考“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3.当堂背诵4.小结中心意思这首诗描写了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写作特点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

7、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学习过雪山草地1.探究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写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8、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2.小结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四)拓展延伸。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明确: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

9、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三、课堂巩固1.选出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 A ) A横断/山,路/难行 B战士/双脚/走天下 C兵临贵阳/逼昆明 D革命/理想/高于天2.对“乌江天险重飞渡”的“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表示多次、几次 B指红军领导对渡乌江工作的重视 C指“注重” D第二次(渡乌江)3.没有运用比喻的两项是( BD )A.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4.有人曾以红军长征翻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下面是对联

10、的上联,请写出下联: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下联:翻高山革命走过万难5. 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1)从下边诗句中圈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说为什么。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调虎离山袭金沙: (2) 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短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短句在节奏上有紧张、急促的特点,这里用短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生存环境的艰难。

1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

12、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同样出自毛泽东之手。请说说本文和课文过雪山草地一诗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课文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本文则论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及其取胜的原因。请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试举例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其作用。设问句: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反问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作用一定要结合所举的例子谈。请简要说说第一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结构。四、课后作业完成自主检测7-14题。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