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45697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24时记时法》案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24时记时法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强化0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教学难点是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片段活动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生:新闻联播,晚上7点播出。师: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还可以怎么表示?生:不是,还可以用19时表示。师: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新闻联播”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生:晚上7点。2汇报调查结

2、果,进一步丰富感知。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课前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生1:我喜欢8点的动画片。生2:我喜欢12点的新闻节目。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1:都有8、12,不同的是还有上午、下午。生2:有的有上午,有的没有。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活动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3、1明确学习目标师: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生: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生1:银行上下班时间。生2:车票上有。生3:邮局上下班时间。生4:我在电视上看过。生5:我爸爸电脑上有。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下面交给小组讨论解决。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生:一天有24小时。师:从什么时候算起?生:晚上12点。师:对,晚上12时,也是0时,是第二天的0时。师:想一想,昨天、今天、明天分别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生:从晚上12点。生:

4、都是从晚上12时。师: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生:晚上12时真重要。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学生观察: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 时。师: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问题二:怎样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呢?生:不知道。教师出示现行作息时间表。(普通计时法)师:上午的作息时间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为什么?分别

5、从哪一时刻计算的。生:我知道了,上午的时间它们的数字不变,只是普通计时法多了上午。师:下午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好,由分组讨论解决。学生交流后汇报。3出示课件,让学生开火车、对口令。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现在安排在第五册,比以前整整提前了一年,教学这部分内容,实际教学往往要花上几倍的课时,效果还是不如人意。这部分知识为什么难以掌握呢?一是时间、时刻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很难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不要说是进入校园学习才两年多一点的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也不易把握。况且,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懵懂阶段,学习这部分知识,难度可想而知。认知能力达不到是问题产生的重要

6、根源。 二是我们学校的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生活中接触“24时记时法”的机会并不多。邮电所、银行、电视、广播里虽有,但能主动去关注、思考的学生很少。一个十分抽象的知识,学生又缺少充分的感性认识,学起来困难是必然的。可见,缺少生活体验是产生问题的关键。 三是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认钟表”,高估了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同时,有关的资料为了培养学生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创新精神,设计各种题型,人为提高要求,往往造成课堂上教学起点和要求过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是产生问题的主观因素。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营造氛围,引导关注。开学初,我就在教室前挂上时钟,让学生注意观察,唤起学生对已学“认钟表”知识的回忆。把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影印了两份贴在教室的前面,一份用普通记时法,另一份用24时记时法。二、走进生活,尝试运用。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常要求他们观察钟表,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三、信息搜集,强化感知。 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感知后,我紧抓时机,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如电视节目预报、车船票、电影票、演出节目单等,有选择地向同学们介绍。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符合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