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45537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

2、升等诗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

3、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

4、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5、。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四、文人痴心读中悟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痴。(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6、之思和沧桑之感。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7、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五、课堂小结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

8、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程序一、导入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2、导入语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

9、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

10、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三、整体把握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崇祯(chngzhn)毳(cu)衣雾凇(sng)沆(hng)砀(dng)铺毡(zhn)喃喃(nn)更(gng)定更(gng)有此人强(qing)饮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1)一字多义: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

11、,名词作动词。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四、品读赏析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

12、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

13、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3、寻找痴似相公者。(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

14、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

15、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4、品美景(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