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244812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层序分析不整合面的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A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B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2)按成因分类:1.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包括: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c. 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d. 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e. 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2、。f. 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 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 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 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a.河谷下切不整合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 在沉积基准面附近, 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范围小到中等。(3)按分布范围

3、分类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不整一界面(5种):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地震相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 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 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4 .2.1 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一一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及胶结方式等。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的基本组分一一同相轴的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 续性三个方面。分级

4、为:振幅:强、中、 弱频率:高、中、低连续性:好、中、差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视振幅:对厚层主要反映了 与之对应岩层界面的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 性差别的大小。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 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向分辨率。)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

5、的稳定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当地层内部三个方面特征上、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射结构” ,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不均匀时,则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强反射结构”。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4种)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基本特征: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而连续性差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发育于冲积扇,海底扇重力滑塌体、底辟核中。2)无反射

6、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发育于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发育于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基本特征: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

7、显著增强。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I海退期陆棚沉积。4.2.2地震反射构型插入补充:主要的地层叠加型式(1 )加积 (aggradation ):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层层向上沉积而没有大的侧向移动,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地垂向加积的过程,其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接近或等于沉积速率。加积的亚类1)均匀加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时的产物,地层厚度横向稳定。2)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3)楔状差异加积: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由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横向上变化,导致岩层厚度侧向变化而

8、成。4)局部快速加积:因生物礁等特殊沉积作用,在局部地区以明显高于周围 地区的速率垂向加积 。(2 )前积(进积)(progradation ):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3)退积(retrogradation ):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以阶梯状后退方式逐层向陆方向沉积和延伸,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尽管在退积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是向前加积的,但该准层序组在“海侵型式”中是向上加深的。(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

9、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2)波状反射构型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平在冲积平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3)发散反射构型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相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但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

10、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同相轴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它是在差异沉降的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岩层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 成的。在箕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造枢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反射构型。(4)丘形反射构型其特征是地层单元在局部突然增厚,向上凸起而被上覆地层所围绕。其同相轴的间距、 数量均比同期周围地层要大,地震反射结构一般也有显著不同,其间的突变界限十分显著。随后被后期不同性质的地震反射结构与围岩有明但地层的产状与围岩并无成因:一种是由于生物礁的生长作用而截然高于同期地层之上,

11、 沉积物所掩盖;另一种是由于塑性地层或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底辟构造。(5)峡谷水道充填反射构型其特点是地层局部突然增厚,向下侵蚀充填于下伏地层之中, 显区别,同相轴的间距也往往不同,与围岩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很大区别。它是局部性的水下侵蚀河道的典型标志,通常发育于陆棚、陆坡和海底扇上,反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6)前积反射构型(又分为 6种)1)定义:一套波组相对于其顶部或底部的层序界面或体系域界面,各同相轴表现为倾斜并向前推进的特征。前积是由于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于斜坡背景下,其沉积速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前积构型是三角洲、扇三角洲I、各种扇体以及大陆坡、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的典型标志

12、2)前积构型的形态分类:前积层,顶积层,底积层。前积层的成因前积层是进积速率大于加积速率的产物,其坡度取决于(1)进积速率/加积速率的大小、(2)沉积表面破坏与保存趋势的平衡、(3)受粒度特征及流体介质特征控制的休止角的大小。高差则反映了最小古水深的大小。顶积层成因反映了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A/S)的大小。有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 沉积物供应速率无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 沉积物供应速率底积层的成因底积层:是细粒沉积物的表现, 底积层发育说明沉积物中细粒组分丰富,并且改造作用相对较弱。根据前积 层的形态特点以及顶积层、底积层的发育程度可进一步将前积构型细分为6种基本类型。虽然它

13、们之间有着种种差别,但都具有前积层,都是沉积物进积的产物,都反映了古水流的方向。S形前积特征: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 增长速率 沉积物供应速率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下超型前积特征: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 呈顶超-整一关系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 长速率 沉积物供应速率沉积物较粗顶超型

14、前积(切线斜交前积)特征: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前积层向下倾方向变薄尖灭。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 (积物供应速率,相对海平面静止不动。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处于相对海平面静止时期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前积)特征: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沉积条件(成因):盆地缓慢或者没有发生沉降,海平面静止不动。相对高的沉积物供 应速率。代表一种相对高能的环境。叠瓦状前积特征:平行的上,下界面,薄

15、层,通常仅相当于1 - 2个同相轴的间距;极缓倾的平行斜交内部反射;以顶超和下超方式终止。沉积条件(成因):水平面相对静止;水深较浅、坡度缓。发育在浪控三角洲I坳陷湖 盆三角洲I缓坡碳酸盐台地等环境中。帚状前积特征:外形呈扫帚状,内部反射从根部向下倾方向发散,沉积角度高;下超于底界之上。沉积条件(成因):代表了快速堆积体,如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4.4.1 冲积扇4.4.2近岸水下扇4.4.3 海盆河控三角洲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4.4.5 海盆潮控三角洲4.4.6 坳陷湖盆三角洲4.4.7 断陷湖盆三角洲4.4.8 扇三角洲4.4.9 辫状河三角洲4.4.10 海底扇4.4.11 生物礁4.4.1 冲积扇冲积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的陆上沉积环境中,其标志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