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44036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 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3. 犯罪行为:是指在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 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4. 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6. 一般犯罪人:指实施了违法刑罚,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 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7. 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2、。一般指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 离家出走者;参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者。1.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形心 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 结构:是指事物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3. 反社会意识:就是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满 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4. 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5. 个性的调节结构:以自我意识为

3、核心的对个体心理与行动的控制、调节系统。1 .动机变化: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变化。2. 深度变化: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3. 心理状态变化: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刑事诉讼过程中以及监禁处遇中心理状态的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4.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 相对静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过程。5.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 过程,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变化过程。6. 外抑制:犯罪心理结构

4、抑制的良性转化,首先必须有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主要是惩罚正面效 应、教育与综合治理、情绪变化与改善。7. 内抑制:犯罪心理结构抑制的良性转化,单有外部积极因素的影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犯罪人内在积极 因素的配合,否则外界的积极因素就难以推动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1.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殊模式: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2. 不固定、不定期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按照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衡量,缺少其中某些重要心理成分, 但仍然驱动引发了犯罪行为。3. 犯罪意向:由不良需要引起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倾向。4. 犯罪综合动因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

5、相互作 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1. 物欲型动机犯罪: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2. 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3. 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4. 诈骗罪: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5.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6. 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性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 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

6、目的的犯罪动机,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侵害性权利、 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7. 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情感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犯罪行为。8. 集合型动机犯罪:由物欲、性欲、情绪和信仰等动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的集合所导致的犯罪, 又称复合型动机犯罪或综合型动机犯罪,往往以其中一种动机为主,其他动机为辅。初犯:相对于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 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偶犯:相对于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那些心存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 体。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7、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 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职业犯:表面上正当职业,但却以犯罪为常业,并具有高超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能力的犯罪人。1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2. 恐怖主义犯罪:是指信奉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制造恐怖气氛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组织对不特定平民实施的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变态心理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存在辨认障碍或控制障碍的情况下实施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是指心理活动的分裂和不调。偏执性精神病:又称妄想性精神病,是一组以妄想为主流症状

8、的内源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俗称“羊角风”。癫痫发作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 过量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情感性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病,情感或者表现的十分高涨, 或者显得异常低沉、抑郁。反应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超强或严重持久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精神异常。颅脑操损伤伴发精神障碍:又称“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颅脑受到外伤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精神异常。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性变态:又名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指性心理与性行为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对象、性身份

9、、 1 .罪犯心理矫治:是法律心理学和监狱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2.罪犯心理诊断:是运用心理测验等方法,对犯罪的智力、气质、性格以及整个人格状况进行考察与 判断,以掌握其心理活动特点、犯罪心理的个别差异,为分类处理和心理矫治打下基础的一项专门工作。 性目的或满足性欲的方式异常。1 .试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而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联系: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

10、往有犯罪心理状况而定。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哪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矫 治犯罪的人员。3 .犯罪心理学如何做案例分析法?犯罪分析法就是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各类案件,进行心理分析,从中找出不同类型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 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找出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分 析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1. 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良的个性

11、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 推动着其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实现过程,对犯 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变异、偏执的个性特征,使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与犯罪相适应的 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2. 犯罪心理结构可按不同的类型作哪些划分?以有无故意犯罪动机作为标准,可划分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以其稳固程度作为标准,可划分为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初犯、偶犯的犯罪心理结构;以组成要素的多寡作为标准,可划分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以发动犯罪行为的动力作为标准,可划分为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和情

12、绪型犯罪心理结构。1 .简述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一、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二、社会强化作用三、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结果1. 试比较犯罪心理结构的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之间的区别。(1)一般模式即常见模式、典型模式,而特殊模式即不常见的、非典型的模式。(2)一般模式是有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且犯罪心理结构稳定完整,有明确的犯罪目的,犯罪动力具有 典型性和普遍性;而特殊模式缺乏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不完整,犯罪目的不 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利,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3)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

13、存在于社会上其他公民的心理结构之中。两者的区别在于消 极心理因素畸变的程度不同,结构的组合方式不同,自我意识的调节水平不同。2. 概括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主体内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和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别结 构、控制系统的缺陷和个性异常)和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主体外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小社会即家庭和学校等),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和 自然灾害)和情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1 .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1)明显的利己

14、主义倾向2)畸形的享乐观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强烈的虚荣心5)意志薄弱6)不良行为习惯2.试把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3)激情犯罪。4)应激状态的犯罪。5)消极心境的犯罪。1. 初犯和偶犯的区别。区别1)年龄差异;初犯年龄分布和偶犯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偶犯在各年龄段的分布较为均衡,而初犯违 法犯罪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个时期,即少年时期。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初犯的初次违法犯罪行为,不是唯一的一次,而是潜伏着第二次、第三次犯罪 的可能,因为初犯大多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在犯罪心理结构的支配下,有预谋地 进行的。偶犯则不

15、同,它虽然也同样受犯罪心理的支配,但其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受一定情境刺激,具有瞬 时性,如果不存在犯罪情境,其犯罪心理结构也不会形成。2. 累犯和惯犯的区别。区别1)累犯受到过法律的惩罚,具有监禁体验;而惯犯则不论其是否被判处过刑期,均不一定具有监禁 体验。2)累犯不限于实施一定种类的犯罪,而惯犯在原则上系实施一定种类的犯罪。3)惯犯犯罪生活占据全部生活的大部分或依靠犯罪所得作为生活来源,累犯则不然。1. 如何评价斑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1)班杜拉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了攻击行为,整个分析过程清晰地表现出社会学习理论的使用价值。他的关 于攻击行为的起因和发生机制的观点比其他几种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他认为攻击性行为被激起的过程中, 不仅存在挫折诱因,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诱因;他认为在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外部强化机 制,而且还存在着内部调节机制。2)班杜拉用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所做的研究的科学性,不仅来源于他为此所做的大量实验和实验调查 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单一强调心理或社会因素对攻击性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 合起来,从而得出人们可以知觉环境诱因,并运用认知预期行为后果,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3)班杜拉的攻击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1.理论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实验室的实验,并且实验做得并不深入, 从而使他的理论与现实的法律制度和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