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歌唱教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2400865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歌唱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歌唱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歌唱教学“五部曲”沐川县实验小学 雷光兰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通过歌唱教学,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逐步掌握演唱的初步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歌唱教学呢?笔者在几年的歌唱教学实践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听”、“看”、“读”、“演”、“创”五个字做足文章,有效地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教学应该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听熟了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也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

2、的效果。听的方式很多,如听琴声,听录音,听范唱等,其中教师的范唱是听的重要内容。老师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通过范唱传达给学生,引发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会美,点燃学生音乐形象思维的火花,从而启发学生的联想,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于是,教师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摇宝宝的律动。这时,有的同学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老师。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的方法,并把握了歌曲温柔、甜美的感情,甚至还想象宝宝在妈妈怀中睡着了的甜美画面。 “看” 让学生长时间进行

3、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虽然歌曲学会了,但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无法完全理解歌曲,对唱歌的兴趣也会减弱。新课程的音乐教材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在歌曲图谱的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图谱上可以明确地看出音的高低、长短和歌曲的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引导学生看教材,在看的过程中领会歌曲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当然,“看”不应局限于看教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歌唱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亲自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源

4、,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读”音乐是一门有声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在唱歌前,让学生读读歌词,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以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歌词也一样,学生反复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再配上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读歌词,把优美的曲调与诗般的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

5、学生读出韵,读出情,读出诗情画意,让他们陶醉其中,灵魂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升华。“演”好玩、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天生活泼,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想提高歌唱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

6、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表演,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出来。如:在教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引导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通过手腕的转动、队形的编排以及手臂位置高低的不同,塑造夜空中群星闪烁的美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歌唱兴趣。又如:学习歌曲洗手绢,通过学生模仿洗手绢晒手绢的劳动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心情,更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歌舞结合,学生乐唱爱唱,使演唱歌中有情,情中有声。“创”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歌唱教学,不应该只是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学生表现美

7、、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富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 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给学生留有探索创编的余地,教师要充分用好教材。如:为歌曲打击乐伴奏,要求学生挑选合适的乐器,按节拍、节奏及歌曲情绪特点,注意音量、力度的控制,创作出固定节奏的伴奏。又如:为歌曲填词创作,在学会歌曲后,要求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同时让学生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唱得特别投入。再如:学完歌曲后,让学生用图画表现歌曲,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创造能力。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方

8、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在中高年级,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向更深层发展。如:让学生尝试着写旋律,创作简单儿歌,然后让学生唱一唱,比一比,评一评。这样的训练,学生投入的热情高,创作兴趣浓,既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和歌唱的乐趣,又增强了音乐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听”、“看”、“读”、“演”、“创”并不是每节歌唱教学课都要体现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歌曲的特点灵活运用,真正让学生尽情歌唱,快乐歌唱。参考文献: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王安国、吴彬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3钟维国编著小学唱歌教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