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2390107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太仓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1框感受科技创新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通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受科技创新学 科思想品德学 校教 者班 级课 题课 型 地 点时 间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1、 课题意义: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本课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科技成就,指导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体会我国面临的发达国家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 课题介绍: 课题选自苏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节。问题设计1、汶川、玉树地震救灾过程中应用了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这些科技成果会出现

2、怎样的后果? 2、 你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有哪些新的科技成就?3、 从古至今的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以生活的某一方面为例,你能预测未来社会科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奇体验? 5、你能客观分析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6、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你认为国家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又应该作怎样的努力?7、生活中你有哪些奇思妙想? 8、你能在不打破瓶子的前提下将落入瓶子的瓶塞取出来吗?请动手试一试。 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构想:科技创新早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学生也有所认识。引导学生了解

3、我国古今科技成就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从而明确自己须承担的责任,从小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因此,本课拟定8条探究活动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课堂上则围绕这8个问题,辅以部分竞赛活动、视频观看、材料分析及实践活动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学习,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引,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1、知道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2、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3、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

4、意义。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朋友辨证的思维能力。4、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科技给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树立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所需设备: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设计8个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思考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音像等资料进行学习;自由组合小组进行探讨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导入新课:1、玉树地震相关图片展示2、回答问题:在这次

5、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抗震救灾人员使用了哪些科技产品?如果没有这些科技产品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今天,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科技产品在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抗震救灾中使用的科学技术”的资料、信息进行汇报介绍。观看视频王先生和王太太的幸福生活,交流观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科技与生活密切相关。讲授新课:一、众说纷纭话科技1、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大比拼(抢答竞赛)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发明。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什么?由谁制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是谁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什么桥 ?由谁设计?2、现代科技成果数来宝和他有关的信息:粮食、当代“神农氏

6、” 袁隆平他所从事的事业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嫦娥奔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杨利伟这项技术的研究使人们健康、长寿、美丽的渴望不再只是梦想 基因研究3、聚焦世博会,感受新科技播放世博会主题馆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切实感受科技正优化人们的生活。4、感悟科技,展望未来以生活的某一方面为例,你能预测未来社会科技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奇体验?观看视频:科技让未来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体验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新奇。二、认清形势明差距: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风靡世界,但其中相当多的是来料加工、来样制造的轻工业产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提升创新能力,把

7、“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材料二:一个售价为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三、科技创新强国力6、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你认为国家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展示国家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重视。四、科学精神早培养7、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辛勤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杂交水稻的早期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64-1969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直到在海南偶然发现一种“野败”的野生稻之后,杂交

8、稻研究才获得突破性进展。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8、生活实践小尝试生活中你有哪些奇思妙想?怎样在不打破瓶子的前提下,将掉进瓶子里的瓶塞取出?学生尝试、视频点拨、交流体会学生进行智力抢答,展示课前对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知识的搜集与知识积累。学生根据先后出现的图片、信息关键词等,进行人物或科技名称的猜测抢答,展示搜集、了解的现代科技成就。学生观看有关视频,交流观后感。学生交流自己对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预测。学生观看视频,交流观后感。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法律条文,得出结论:“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阅读故事,从伟人身上了解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

9、进行实践活动,并交流实践心得。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 “科技改变了过去”。帮助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了解我国目前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改变着现在”。聚焦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切实感受科技正优化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科技还将改变未来”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科技成果的同时,明确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认清科技发展刻不容缓的形势,进而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每一次的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与科学家的辛勤思考和艰难探索分不开的。我们要不怕失败,敢于创新,从小培养科学精神。启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大胆创新、大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复习:结合板书,回顾学习内容 古 伟大的科技成就现 状 今决 定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对 策 个人:从小培养科学精神学生结合板书,汇报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对整课内容进行回顾,形成系统认识。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内容,查找资料,以“科技创新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制作小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