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389687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后赤壁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苏子来到了黄州。“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敕令,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然而,他虽被贬至此,却没有悲怆。他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和诗情不朽。赤壁,只属于苏轼,风雨任平生。知识链接一、背景资料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

2、,“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是他和前代获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

3、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白对照帖说:“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掠予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据此可赤壁江月静, 坡仙旷怀清前后赤壁赋的比较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但两赋又各具特色,同中有异:(1)描写的景物不同。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景象;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是初冬之景。(2)游兴游踪不同。前赋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明月朗照大江,清风徐徐吹来,舟游江上,人在舟中。描写的重心在大江与明月,并借主客问答抒情议论。后赋却是不期而然的游览,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客有鱼妇出酒,才再度泛舟,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再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过程曲折复杂,展示的景色繁复多姿,却没有再谈哲理感悟。(3)抒情旨趣不同。前赋借客人的观点表达苏轼日常的感受与苦恼,而通过主人的答词申述他对人生达观的哲学感悟,追求一种心灵的净化境界;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似乎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

5、发超脱的情怀。(4)两赋境界不同。如果说前赋是诗文交融更具有诗的空灵缥缈的话,那么后赋则因为真景与梦幻的交织更具有传奇的神思韵味。前赋境界阔大而高远,后赋境界峭丽而幽深。(5)结尾艺术表现不同。前赋在豁然洞开之后,主客均进入酣畅淋漓的梦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是完全写实的笔法,而后赋却将孤鹤掠舟西过与梦中道士化鹤联系起来,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华后的旷达之思,而作者明知是梦却偏要“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徒增迤逦之慨。类文品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

6、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铸成了永表后世的史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

7、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翻开史册,遭遇挫折便将痛苦放大因此郁郁而终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终饿死首阳山,人皆称其节义,我独见其固执顽冥,不知事国实为事民的道理,让易朝之痛夺去生命;视屈原为偶像的贾谊,屈于长沙,日日咳血,知子归啼血,终于郁闷而终他们的事例,让人闻之不禁扼腕,若是在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对,以旷达的心及时调适,战胜痛苦,风流才子又何以至此!往事越千年,你我已无法去改变,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表现出的坦然亦值得慰藉心灵。那扇着扇子赶着蚊蝇的小贩与同行的调侃,那满手油污的修自行车师傅

8、送给顾客的问候与微笑,那清晨骑着自行车送牛奶的人口中传出的有力的哨声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温暖,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少的不堪重负,会遭遇多少挫折与痛苦,但是他们依然匆匆,像悬崖边的树告诉你我这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可以在挫折与痛苦中生得如此坚强与美丽。朋友,不要让挫折蒙蔽双眼,不要让痛苦充塞心灵,“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你我共勉。读后小悟:1.古今中外怀有“一蓑烟雨任平生”情怀的人有很多,请你仿照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再写出两个事例。答:_诗词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问

9、题小思:2.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点击文本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面对挫折、一步与一生运用示例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使苏轼光芒四射。附“文外悦读”问题提示1.(示例)“赐金还山”的李白面对人生的挫折,豪迈的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坦然面对挫折的心境成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一生都处于黑暗和无声世界中的海伦凯勒,用平和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写成了启迪世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如从“虚实结合”“比喻”“象征”“衬托”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