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238896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号:编码:#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立项申请书项目名称:项目类别:12 所属子类:5项目负责人:手机:e-mail: :学院年级:指导 联系 :e-mail:共青团#师范大学委员会制2015年 3月 8日填 写 说 明1 本申请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填写,内容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空格不够时可另加页;2 项目名称限制在30个汉字以内;3 项目分类和所属子类填写编码即可,详见第4、5、6条;4 项目类别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代码为11、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12、科技发明制作13、创业计划书14;5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的子

2、类分为5类:1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2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3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4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5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6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子类分为6类:1哲学;2经济;3社会;4法律;5教育;6管理;7 创业计划书的子类分为2类:1、产品;2、服务8 申请者必须是主持本研究工作的首席研究人,只能一名,有研究、组织能力,时间上有保证;参加人为实际从事本研究工作的人员;9 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成员申请项目不得超过两项;10 项

3、目经费限于本项目研究工作直接需要的开支,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和可以利用的协作条件.11 本申请书由申请者所在学院审查、筛选后统一报校团委,一式一份,并将电子版上传到团委tw.hebtu.edu科技创新项目网上报名评审系统.一 申报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大类A: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B:创业计划竞标项目 起止日期2015年3月10日 2015年12月30日申请经费1000元项目组成员学号#专业年级辅导员签名指导老师姓名单位职称签名项目负责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获奖情况在2014年度申请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并以一篇调查报告石家庄市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成功结项.

4、上次的研究对石家庄市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很多学校并没开设这门课程,在开展的学校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为深入探究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初中的实施,特以石家庄市某初中为例,以个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做更详细的研究.研究内容摘要300字左右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如何高效而充满活力地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5、.本研究就现阶段石家庄市正在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某学校为例,通过研究学校实际实施的课程,探究其合理性,并且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针对本学校的特点,提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具体建议.二 项目详细情况国内外本项目的研究状况一国外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相关研究1.国外相关研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著作乌托邦里强调,儿童无不从小学农,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是到城市附近农庄工作、实习旅行.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基本要求,他的自然教育分期理论中在少年期,就要让儿童通过劳动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与相关技术,给予其工作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

6、,认为手工劳动是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谋生劳动.19世纪欧文、傅立叶主张把教育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而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要工作的自然愿望,他所指的工作,是指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以与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效果的技巧的一切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手工活动和艺术活动,这种工作逐渐成为儿童理解事物的一个媒介.20世纪中期,苏霍姆林斯基从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的劳动应该具有创造性,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刘潮对

7、国外的普通教育中的劳动技术课程的发展阶段、课程设计的原则、设备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普通教育的技术课经历了手工教育的初级阶段、工艺教育为主的发展阶段、工艺教育与科技教育并举的发展阶段.工艺教育课程有两种异质性的设计原则,一种是侧重现代工业文明与科技新发展,并将工艺技术操作置于从属地位;一种侧重于综合性生产技术操作和一般劳动训练.孙智昌通过对世界上71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指出国外比较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其中不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国家只有11个,占71个国家的15.5%,课程设置中比较重视技术含量、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英国从1

8、990年开始,从小学到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之中学开始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德国基础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非常出色,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2.采用项目教学法3.教学活动社会化4.高规格的教室和设备5.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6.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教学评估.日本近年来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在小学设置了特别活动课程,通过对小学生生活方式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和职业观.2. 国内的相关研究 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郑观应等认为要教学生习近代自然科学与工农

9、业生产知识,严复指出在这个基础上要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民国时期蔡元培主张应因地制宜的在普通教育中酌加农、工、商诸科,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改变教育结构中比例失调的状况.黄炎培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职业教育思想,开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晏阳初提出生计教育,主张对农民进行生计教育,以培养其生产力.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并创办了晓庄师范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1934年,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列入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教育要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展劳动习惯、观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80年代之前对劳动与技术

10、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到了80年代以后研究的学者逐渐多了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内涵方面的相关研究:宫必京、蒋永华通过对劳动技术教育涵义分析和历史衍变考察指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在普通学校实施的,旨在传授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培养技术意识的教育,并对技术教育意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马开剑通过逻辑上的分析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概念显得偏狭,主张整合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建立技术教育的概念,重建的技术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的技术能力并能运用,动脑与动手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反思和创造能力等.刘猛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把实践经验

11、和创新精神相结合,来整合我国的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真义.刘东芸探讨了初中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内涵与结构,分析了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课程方面的相关研究:于慧颖对新课改下的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观念、管理、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原则、评价等做了相应的探讨.她认为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动手做到动脑做的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徐一长发认为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的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

12、,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张上鼎认为教学中要利用兴趣的实践性特点,创设动手、动脑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对劳动对象、材料作恰当的扩展变换,发展思维能力.乐素芬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多元评价的教学关键点进行了探究.王春贵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究,指出合作学习采用同质异组的形式,合作有课前、课中、课后合作.张杨、史爱华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7个子测量项和21个小项,七个子测量项主要包括:重视程度、总体目标、基本内容、操作方法、过程控制、长期效果和各方反馈. 此外,白连顺针对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劳动

13、与技术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探讨农村初中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国家政策法规、用人机制包括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问题、学科文化和学科精神的打造问题、农村乡土资源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利用问题、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如何实现与农村、社区和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从国内文献来看,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直接研究还比较少,一般都对与其相关领域的比如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比较零散,要是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理念的解读,教学方法的研究,概念的研究也

14、比较少.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于理论性或者经验性的研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少.参考文献: 1孟凡秀.劳技课是素质教育的好载体J.人民教育,1999:53.2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35-40. 3徐徳宽.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教育探索,2002:56-57.4傅国亮.关于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学科教育,1991:18-23.5陈桂生.确立全方位的劳动技术教育观念J.#教育科研,1991.12-14.6蒋文正.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J.#教育科研,1993:41-45.7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7:46-47.8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45.9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2013:154.10陈志.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12:131-132.11洪明,张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教育,2007:323-324. 12鲁妍妍.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