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2385363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随着地球 上陆地资源因加速开发而日益枯竭,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 利用与沙漠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沙漠,对我们大多数朋友来说,是那样令人心驰神往, 沙漠里的故事是那样新鲜,那样浪漫。“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诗人的那番情趣,令人如醉如痴。现实中的沙漠给人带来的却并不只是那一份浪漫,而 更多的是灾难。中国昔日繁荣昌盛的被称为“丝绸之路”的 西域,金碧辉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都城兴庆,而 如今却只是任那沙漠化肆意蔓延,一片荒凉景象。在非洲也 有“绿色撒哈拉”的传说,相传撒哈拉也曾有过被绿色森林 覆盖的时代,大约从4500 年

2、前开始出现干燥化,由于炎热, 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成为一片死亡之地。此后,沙漠的面 积逐渐扩大,以致非洲四分之一的面积都被沙漠所覆盖。但是,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以一种数百年到一万年为 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规模的、人 为的沙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看得见的土地荒废。我国西 部敦煌一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是一片红柳茂盛的地带, 曾经被称为“红柳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树木被 连根挖去,方圆三四十公里再也找不到红柳的踪迹。与此同 时,农田和村落也在逐渐被沙漠吞没,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 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 破坏下荡存殆尽,逐渐演化成沙漠。世界上的

3、沙漠几乎都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 也正说明了人类的作用。只有 200 多年历史的美国、澳大利 亚、南非等国,大地不断荒废的进程历史记录了人为的影响 因素。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沙漠、澳大利 亚中部的沙漠、非洲南部的卡拉哈利沙漠等,都是由于人们 过度放牧和在干燥地带过分耕作等人为原因使沙漠扩大的。据推测,全世界每年有 600 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 其中有 320 万公顷是牧场,250 万公顷是依靠降雨的耕地, 12.5 万公顷灌溉耕地。此外,还有 35 万公顷的土地受到沙 漠化的影响。相当于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遭受沙 漠化之苦。对于我国来说,沙漠化土壤侵蚀已经发展到了

4、相当严 重的程度。根据有关资料指出,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 国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 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 187 61 万平方千米增加到 19067 万平方千米,净增 306 万 平方千米;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 94 万平方千米, 增加到 112 万平方千米,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 66 万平 方千米,增加到 87 万平方千米。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 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 3060 平方千米;我国水土流 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减少速度惊人。我国耕地资源 总量大,居世界第 4 位,但人均耕地仅有 0

5、1hm2 ,为 世界人均耕地的 45,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 16 印度的 23。东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 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省人均耕地已低于 005hm2 的 警戒线。1996年全国共有耕地13亿hm2,到2000年 底,全国耕地减少为128亿hm2,年均减少45万hm2; 其中由于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 致使全国耕地以年均 667 万 hm2 的速度在减少。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风大、土壤疏 松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 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一是盲目引水,扩大灌溉面

6、积。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 (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 1950 年的 156 万人和 348 万 h 平方米,增加到 1998 年的 392 万人和 9967 万 h 平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从 50 多亿 m3 增加到 153 亿平方米。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西北地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 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平均定额为每亩 580 立方米,新疆、 甘肃、内蒙古、青海灌溉定额高达每亩 1000 立方米左右, 最高达每亩 1400 多立方米,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土地盐 碱化。三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塔 里木河和黑河等内陆河流域,因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 制,在水资

7、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忽视生态用水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水资源开 发利用规划没有考虑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 由于水资源短 缺,首先挤占的是生态用水,其结果是内陆河流域生态系 统演变为:人工绿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 之间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域在缩小。2草原垦殖和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盐 碱化西北地区草场面积大,同时,草场又是防风固沙的重 要屏障。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受 “以粮为 纲”的影响,把一些草场开垦成耕地,耕种23年后,薄 薄土层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就撂荒了,如此发展,造成大 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受 “牲畜头数越多越好 ”的影

8、响,盲 目增加牲畜头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由 20 世纪 50年代的 2900 万头(只)发展到 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 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 许多地方超载 3 倍 以上。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破坏减少 666 万 h 平方米,产草量下降了 3050%。内蒙古自治区沙化、退化草原 达032亿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以上 平均 每年以66. 7万h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展。口3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倒滥弃,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燃料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主, 樵柴的方式大都是连根挖掘,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据内蒙 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统计,全市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在 50

9、 万 t 以上,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 面积达 2000 多平方千米。另一方面,农牧民为了增加经 济收入,大肆采挖发菜、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天然资源 植物,甘肃省 1994 年挖甘草破坏草场面积达 670 平方千 米,内蒙古 1993 年至 1996 年由于搂发菜破坏草场 127 万平方千米,其中 4000 多平方千米成为严重沙化草场。公路、铁路、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 到处开挖,乱倒滥弃,未能依法采取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措 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以及大量的地表裸露,都是造成 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人类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水资源紧缺 河水断流 地下水位

10、下降 植被衰败土地 沙漠化发展,这是惨痛的教训!就以上的分析,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呢?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综合性和技术性比较强, 涉及面 广,难度大。要根据风沙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 地沙化成因,科学地总结长期以来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 同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中心,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1明确指导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 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 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 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在干旱风沙区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 ”

11、,水资源承 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 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 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 要 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 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 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 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 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 之间的关系。目前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点是在水蚀风蚀交 错区,即沿长

12、城内外到新疆一带,其面积为 26 万 km2。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 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 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 大调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 1994 年实施 “进一退 二还三 ”战略,我省吴旗县从 1998 年实施 “封山禁牧、舍 饲养羊”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水利部及 时发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 2002 年,从延安、榆林,到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 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 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 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 到处披上了绿

13、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 所不可比拟的。依我市为例,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处于毛乌素沙漠 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具有我国西部荒漠化和黄河水土流失 地区典型的自然条件。每到春天这里黄沙肆虐,当地政府 为了加速治理进程,改善生态,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开 展围沙造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在改造荒漠的同时使 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我县农民牛玉琴 20 多年来, 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 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 2000 万株,将7300 多公顷荒 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 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 从“一棵树”到 2700 万棵,从11 万亩茫茫荒沙到

14、林草覆盖 率达 80%,治沙英雄牛玉琴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国家林业局 拨专款在她的院子里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馆”。 2009 年 4 月 3 日在“生态中国颁奖晚会”上,被誉为“ 造林治 沙的当代 女愚公”。定边石光银、米脂高振东等英雄,取得 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 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 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有以 下几个重要环节:一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 口。二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 措施。三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 保障

15、。四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 节。五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 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一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 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二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 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三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 草畜平衡、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同时发 展草库伦,建设高产优质的灌溉饲草料地,以1 : 20

16、1 : 40 的比例恢复、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 “建设一小块、保 护一大片”,给草原以休养生息机会,达到自然修复的目 的。四是对于农牧交错区, 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重点 防治工程。6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防治土地沙漠化涉及水利、林业、畜牧业等行业,与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关 系密切,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必须在政府领导 下,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有关部门各 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齐心协力搞好生态建设。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要制 定优惠政策,按照 “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 ”的原则,建 立调动群众防沙治沙积极性的新机制。要通过改革,把畜 牧业生产方式由重数量、重眼前利益,转变到重效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防治土地沙漠化必须依靠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