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36698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技术研究罗斯青,段保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上海 200122)摘要 在IPTV业务的实际运营中,如何保证和监测端到端的业务质量是运营商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IPTV业务质量的定义和业务质量模型,并从运营商角度提出了业务质量监测的需求。之后介绍了目前IPTV质量监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在IPTV业务网络中部署端到端监测系统的技术方案。关键词IPTV;质量监测;业务质量;体验质量1引言随着近几年在业务融合、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摸索,IPTV业务在中国开始逐步成熟并进入到规模商用阶段。IPTV作为一种电信级业务,要达到大

2、规模应用需要有效的业务质量保障。由于IPTV是电视类的媒体业务,用户希望得到如同有线电视的服务水平,包括频道切换速度、节目的图像质量、播放的流畅性等。而传统的宽带业务质量监测侧重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监测,无法直接反映用户对IPTV业务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能满足IPTV质量监测的需求。本文针对现有监测方案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部署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监测方案,该方案具有监测功能丰富、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可满足现阶段IPTV业务质量监测的需要。2业务质量定义及模型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术语并不是针对IPTV的,在很多电信业务中都提出QoS要求及相关的QoS保障

3、技术。在ITU-T E.8001标准中,QoS被定义为“反映用户对业务使用满意程度的服务性能的综合效果”。对传统电信业务而言,QoS通常指网络性能,尤其是网络传输性能。而由于IPTV是一种上层应用的业务,传统的QoS无法满足对最终用户感受的评估,因此目前业界往往采用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一词来描述面向最终用户应用的业务质量。QoE在ITU-T P.10/G.1002中被定义为“最终用户对使用的应用或业务的总体主观可接受程度”,可见QoE相比QoS更强调最终用户的业务使用感受。目前尚无国际规范对IPTV业务质量进行完整定义,国际标准组织ITU正在进行IPT

4、V GSI(global standard initial,全球主动标准)工作,以推动全球IPTV标准化进程。其中暂时还没有对IPTV业务质量进行定义,仍沿用了ITU-T P.10/G.100中对QoE的定义。IPTV GSI也指出,IPTV QoE应该同时包含主观评估质量和客观评估质量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根据人眼视觉系统来评估视频质量,通过主观感受来评估体验质量;后者则可以定义各种客观指标,并采用相应的测试工具进行测量,具体如图1所示。作者比较赞同ITU IPTV GSI目前对IPTV业务质量的定义,在本文中也采用IPTV QoE来表示IPTV业务质量。当然,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不仅仅关心IP

5、TV业务质量定义,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如何量化IPTV业务质量,如何建立IPTV业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指导现网的质量运维。因此,需要根据IPTV所涉及的技术环节,建立IPTV业务质量的评估模型。图2参考OSI的7层模型,给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IPTV业务质量的参数模型,并展示了与IPTV协议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IPTV QoE的参数模型覆盖了OSI 7层模型的所有层次。其中,客观QoE相关的分层质量对应于IPTV的协议栈中各个协议,各层次的质量参数可以通过采集对应的协议及其字段获得。具体的,客观QoE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内容质量和业务控制质量:主要指直播频道、时移节目、VOD节目、图片、

6、文字等内容的品质和业务控制的性能指标。例如对于直播频道质量,需要采集和分析媒体编码参数、分辨率参数等;对于业务控制质量,需要采集HTTP和RTSP请求的响应速度、页面数据呈现完整度、组播加入/退出的时延等。 流媒体质量:主要指流媒体传输层的性能指标,以采用MPEG2 TS协议传输IPTV节目为例,DVB系统测试标准TR 101-290根据各参数对质量影响的程度不同,定义了3个级别,每个级别分别对应一组质量参数,这些参数同样可供采用MPEG2 TS协议的IPTV系统参考,例如需要采集第一级别中的同步错误字段(sync loss)、包识别丢失(PID missing),第二级别中的数据传输错误(t

7、ransport error)、节目参考时钟抖动错误(PCR jitter error)等参数。如果采用RTSP作为VOD节目的流控制协议,则要采集RTSP信令参数。 网络传输层质量:主要指网络传输层相关协议的性能指标,包括TCP/UDP的重传次数,在采用了RTP的情况下,需要监测RTP丢包率、RTP抖动等。 网络层质量:主要指传统IP网络层的性能指标,根据ITU-T Y.15403建议,主要为IP丢包率、IP包时延、IP包抖动及其相关参数。 链路层质量:根据不同的链路层类型,需要采集不同的性能指标。由于这个层次的质量保障是面向全业务而不仅仅是IPTV业务,本文不做详述。主观QoE主要是用户对

8、IPTV业务使用中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是对服务接入速度、内容质量、使用操作便利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参数: 开机进入IPTV主界面的速度; 用户鉴权频道浏览 (加入/离开时延); 视频内容的清晰度和流畅程度; 直播频道的切换速度; VOD节目进行快进、快退和暂停操作的响应速度; 业务请求的响应速度、业务内容的完整性等。3业务质量监测需求IPTV业务质量监测应包含两部分,即监控和测试,二者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其中监控技术主要是面向IPTV运维部门使用,协助IPTV平台及网络运维部门监控网络运行中的质量状态,帮助定位故障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监控技术能够覆盖整个IPTV业务质量领域。测

9、试主要面向IPTV产品研发、性能评估和故障排查等应用,因此测试技术往往针对与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某一个领域或层面,重点解决某一类问题。如前所述,IPTV业务质量监控应该覆盖整个IPTV业务领域,是面向IPTV业务的端到端全网监测,具体应满足以下需求。 满足IPTV业务的724 h不间断监测,同时不对正在运营的IPTV系统产生影响。 监测范围能够覆盖整个IPTV网络的各个环节,并能根据各环节采集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这些环节至少包括:内容头端系统、系统核心平台出口、边缘节点出口、关键网络节点等。 当IPTV质量发生劣化时,系统能够自动采集质量劣化的技术参数,并作详细记录;能够通过对比分析各节点参

10、数,进行故障点分析和快速定位。 能够根据采集参数进行平台及服务器的性能分析等。 能够完成图2中质量模型各层次的分析。而IPTV业务质量测试主要针对与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某一个领域或层面,如在实验室进行质量验证或问题和故障发生后进行定位和排障,或针对IPTV某个网元设备进行测试。因此IPTV业务质量测试往往可以借助原来各层面的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下面举几个例子。 内容质量的测试:主要在实验室或内容上线前,采用专门的质量检测工具进行图像质量、伴音质量、字幕质量、元数据质量等的测试,主要针对直播频道、时移节目、VOD节目、图片、文字等内容的品质和业务控制的性能指标。 流媒体层的测试:主要在系统上线前

11、对流协议的规范性进行测试和验证。 网络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质量测试:主要采用与应用无关的专用测试软件或仪表测试目前IPTV承载网络的质量状况。4标准及产业链现状如前所述,IPTV作为一个新兴的融合性业务,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备的国际规范。虽然包括ITU IPTV GSI、ATIS(alliance for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solution,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IPTV论坛、DSL论坛、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等多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开始相关的标准化推进工作,但目前尚未正式发布。尽管如此,在IPTV业务质量

12、监测的系统架构、参数建议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ITU IPTV GSI:已经初步完成了IPTV业务质量相关的需求草案和IPTV业务性能监测的草案,目前ITU的相关工作组正在进行后续的工作,计划在2008年底能够成为国际规范。 ATIS:起步较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IPTV QoS指标体系、IPTV QoE 模型等相关的制定工作,计划在2008年完成。 DSL论坛:主要关注机顶盒侧与业务质量相关的参数定义,目前已经完成了机顶盒数据模型技术报告(DSL Forum TR135)、可应用于机顶盒的终端广域网管理协议技术报告(DSL Forum TR069)等。在产业链支持方面,尽管还没有完整的

13、IPTV业务质量监测技术标准可供参考,但由于IPTV业务的快速部署和运营商对质量监测需求的迫切,市场上已经有多家测试仪表厂商能够提供IPTV质量监测仪表。如前所述,IPTV业务质量监测包含测试和监控两部分,因此这些仪表也可对应地分为测试和监控两大类。在测试仪表方面,主要是针对某个层面的专用测试工具,例如美国IneoQuest公司提供的Singulus G1-T系列测试仪表,其主要特征是支持RFC4445定义的MDI指标值,可应用于IPTV数据的模拟、捕捉、数据流监控以及视频质量的分析;思博伦公司提供的IPTV测试解决方案包括宽带网络测试、频道切换测试、频道内容验证等;泰克公司则提供了较为完备的

14、视频质量测试和分析工具,如能够分析H.264编解码参数的MTS4EA,能够测试视频主观质量的PQA仪表等。在监控系统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完备的、能完全满足运营商需求的解决方案。美国JDSU公司提供的QT系列仪表可应用于IPTV直播频道的724 h质量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了网络质量、传输层质量等。因此,目前国内的IPTV运营商开始根据运维需求自主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例如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就和国内的中创信测合作开发了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已能够支持现网应用的主流IPTV系统,支持从业务层到网络层的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5IPTV端到端业务质量监测方案以下以中国电信上

15、海研究院与中创信测合作开发的IPTV业务质量监测系统为例,介绍IPTV端到端的质量解决方案。该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系统,叠加在现有IPTV业务网络中,通过部署监测代理或测试探针的方式来获得IPTV业务运行时各个网络节点的相关质量参数数据,并由监测平台进行集中采集、分析和统计,以获得IPTV业务总体质量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的系统架构与目前ITU IPTV GSI正在制定的IPTV性能监测标准一致,均采用了“分布部署、集中采集”的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其中PT指监测点。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管理平台、监测代理。监测管理平台:负责管理监测代理和采集所有代理上传的监测数据,并执行统计

16、和分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件。监测代理:主要完成业务质量参数的采集和上传,根据部署的监测点不同,又可以分为3种工作模式。 仿真模式:即主动模式,仿真用户的IPTV业务登录、认证及基本业务流程,能够通过预定义的脚本文件,自动进行相关的测试,记录并形成业务质量参数记录文件,上传给监测管理平台所有的性能参数。在图3中,该模式可以部署在PT4和PT5的位置。 监测模式:即被动模式,通过数据镜像或备份的方式获得用户业务数据,分析质量参数,并记录和上传给监测管理平台所有参数。在图3中,该模式可以部署在PT1、PT2和PT3的位置。 机顶盒内嵌模式(STB embedded test agent,STB-TA):在机顶盒内部嵌入测试客户端软件,能够将机顶盒运行中的业务质量参数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