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348007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为数学创新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内容提要: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给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求。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呢?着重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引发好奇、组织合作学习几方面去阐述。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2、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给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求。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这是教育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成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

3、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电视中“立邦漆”的广告片断移植于课堂。悠扬的曲调,优美的夕阳晚景,一家人热火朝天地干活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接着出示一道题:“前墙壁长13米,高3米 ,门窗面积共占10.34平方米,一共需要刷多少平方米?如果第平方米需用立邦漆0.6千克 ,共需多少千克的立邦漆?”真实的生活画面,极大地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激活了学

4、习的动机,在此过程中,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学效果。再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新知识后,教师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先让学生思考,接着教师在计算机中演示,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哈哈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教师再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觉颠簸吗?”教师继续用计算机演示,屏幕上出现了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

5、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衡,所以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看计算机: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声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计算机课件,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表象

6、信息,使学生所学的概念得到了强化和巩固。二、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泛运用到数学练习课学习中去。数学的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1、鼓励猜测想象,培养思维的直觉性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联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科学活动常常借助直觉来完成发现、发明和创造。爱因斯

7、坦就说过:我信任直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突如其来的而又说不出理由的答案。这是学生直觉思维萌发和表达的一种体现。直觉思维是人的综合思维的一种成份,是创新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学完圆柱体体积后,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圆柱体的侧面积为420.4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8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课后有一学生找到我,迟疑地说:“我觉得这题可以用420.4828 来解。”但他又说不出理由。我知道他已经在无意中运用了直觉思维,于是我设计了一堂练习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再拼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1 学生

8、通过在电脑中亲手演示,亲身体验到确实是这么回事。显然,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已变成 1/2S,高为r,因此,用1/2Sr的方法是合理的。这样就使学生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过程,具体、直观、高效地表现出来。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将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起来。2、引导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一般说,创新总是不满足于原有状态,不依常规,用新的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从而标新求异,提出不同的答案,努力实现思维起点和思维途径乃至思

9、维结果的多种多样,新课程标准更强调这一点。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的练习课时,设计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如图2): 教学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图3)(图3)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中灵活隐现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品尝着多向分割、不同的组合方式,运用部分组合合成和补成一个整体再去空、或移补变形等多种途径完成的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热情。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好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质是新的,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能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

10、是取决于他有无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形成意向。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创造,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创新观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图4)在教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练习课时,为了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这一重要特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屏幕上出现一个三角形 A (如图 4 ),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从三角形 A 的一个顶点出发,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B 、 C(如图 4 ),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

11、和一共是多少度呢?问题的抛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学生间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是 180 度,有的说是 360 度 ,在肯定后者情况后,有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多了 180 度 。”于是,我便将三角形 B 、 C 在屏幕上逐渐分开,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这多出的 180度是从哪来的。“一石又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高昂,这时利用计算机闪动 1 、 2 ,再把两角合并起来。通过引导观察,学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此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四、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弗登塔尔强调

12、: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日常生活工具;同时,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编排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创新能力还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善于选择、重组、应用信息,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练习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促进新旧认知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为巩固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孙悟

13、空和猪八戒取经后,师父赏给了两人一块正方形的田地(如图 5 ),怎么分呢?孙悟空用金箍棒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出一条分界线,猪八戒一看急了,孙悟空忙安慰道:“别急,咱们一齐沿自己的地走一走,看是不是同时到达,如果能同时到达,我们的地不就一样大吗?”生动、逼真的动画画面,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运用电脑四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既充分表达,又善于倾听,相互补充和接纳,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调,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猪猴(图5)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一条

14、围成长方形、一条围成正方形、一条围成圆。如果长方形的长 2 米 ,宽 1.14 米 ,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都为之精神振奋,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这样,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明白了茶杯、水桶等物体的底面为什么做成圆的,也使学生们懂得了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要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容量最大的物体必须用圆的知识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陶行之先生所追求的境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2、谭珍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10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