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33975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读书阅读答案参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通过读书一一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 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 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 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 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 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 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

2、史 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 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 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 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 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 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兄 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 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 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

3、轻 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 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 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 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 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 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 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 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 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

4、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 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 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 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 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 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 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 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 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

5、,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 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 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 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 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 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选自新华文摘xx年19期,有删改)5. 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B. 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C. 朝廷令郡

6、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D. 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6. 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 的管理能力。B. 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 文吏的习气。C. 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 智慧的能力。D. 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 免宏阔迂腐。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B. 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C. 蜀守文翁,做到了 “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 夫的代表。D. 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 士大夫体系。5. D。(汉初儒生不是“务实的治国人才”,需要经过严峻考验。)6. C。(绝对化,汉初的董仲舒、公孙弘、兄宽就有这些能力。)7. C。(A .说法错误,“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 吏的习气。”。B. “根本原因”错。D. “取代”说法有误,而且儒生 自我改造“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