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教案美术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33592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墨丹青教案美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墨丹青教案美术【篇一: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和主张,统治者会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选择某一学派的主张作为其主导思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汉代的治国思想。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汉初的社会状况,经历了秦末长期农民战乱和楚汉之争,汉初在经济上呈现了什么状态? 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师: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下,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稳固政权,安定民心。可见一个安定的环境对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秩序至关重要,加之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汉初统治者奉行提倡“无为”的黄老思想,同学们

2、看课本,什么是黄老之学? 师:黄老之学指的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传说中,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老”指的就是老子的学说,前面我们学过,老子主张什么? 生:道法自然。 师: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黄老之学的内容就是黄帝的治身思想和老子的治国思想,黄老之学强调什么? 生:无为而无不为。 师: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那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诫统治者不要妄为、不要胡作非为、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念,那么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因时制宜、与民休息”的呢?减轻田租

3、、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我们看方框中萧规曹随的典故体现出汉初保持清静无为、不扰民事的思想。 师:正是黄老顺应自然的思想,使得社会逐渐趋于稳定,适应了汉初政治、经济上的需要,由此在汉初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随着汉朝社会的发展,黄老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这个挑战来源于儒学,课本小字部分列举了一个事例,景帝时期,儒生辕固生把老子一书说成“家人言”,什么是家人言?“家人”就是仆役、下等人的意思,就是说老子这本书不过是下等人说的话罢了,这就惹怒了崇信黄老的窦太后,其实窦太后本事就出身庶民,还做过宫中婢女,因此听到辕固生这么说,十分生气,就命令辕固生与野猪搏斗,

4、野猪大家都知道,攻击性特别强,一个儒生赤手空拳能不能战胜野猪? 生:不能 师:幸得有景帝暗中给了辕固生一把利剑,辕固生杀死了野猪,从而保住性命。那么一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任田蚡为丞相,田蚡同样也是信奉儒术,开始了“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也就是罢黜道家、法家等学派思想,任用大量经学儒生进朝做官。可见在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和儒学谁占据上风? 生:儒学。 师:那么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儒学会占据上风呢?我们还是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治情况开始分析。师: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60多年的休养生息,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国力强盛,出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然而,社会也存在危机,北方匈奴

5、为患,各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威胁王权,民间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政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统治者迫切地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能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生:不能。 师:那么统治者就需要寻找新的思想帮助其发展大一统事业,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儒学,为什么儒学能够受到汉武帝青睐,儒学中什么主张符合汉武帝的要求?首先我们介绍一个重要人物,董仲舒,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董仲舒,课本小字部分,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是汉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为汉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著作,课本13页有春秋繁露的书影。

6、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选拔品行兼优的人入朝为官,董仲舒被推举参加了策问,由此阐述了他的思想主张,策问一共进行三次,主要是探讨上天与人的关系,所以也称为“天人三问”。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董仲舒的主张。首先我们分析董仲舒这样一句话:“愚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见董仲舒提出什么样的主张?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对,凡不是儒家的思想,都一概摒弃,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因此要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这能不能满足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大一统的需求? 生:能。 师: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这也是新儒学

7、的基础,这是什么意思呢?天人感应就是说在人之外还存在上天,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也就是上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那么这里的“人”主要就是指君主,进一步提出了“君权神授”,将“天人感应”用来解释皇权。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受命于天,所以诸侯和人民都要听命于天子,这使得皇帝权威有了合法依据,是君主统治人民的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刘邦是布衣出身,并非继承王位,所以这点呢,对汉代的统治者尤其重要。同时,君主需要对上天负责,因为有了上天的监督,皇帝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如果天子无道,依照“天人感应”学说,上天就会惩罚天子,这就对皇帝的权威加以了限制,从而防止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实行暴政。可见当

8、时的知识阶层在平衡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与制约君主权力二者的关系上煞费苦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提倡实行仁政方面,董仲舒主张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对缓解阶级矛盾有进步意义。 师:在伦理道德方面,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同学们看课本,三纲指的是什么? 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师:五常呢? 生:仁义礼智信。 师:董仲舒认为,遵守三纲原理、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治理国家只靠“德”不行,董仲舒还提出了要以刑为辅。 师:我们看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大家注意,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思想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以孔孟之道为根本,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了其他学派思想

9、,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统治者需要形成的新思想体系。同学们看13页小字部分,公羊春秋是谁所作? 生:公羊高。 师:相传是公羊高所作,以大一统的思想解释春秋,又是一部强调大一统的著作,自然被董仲舒吸纳,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那么阴阳家呢,也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学派,它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社会化、神秘化,在秦汉时期有深远影响,我们刚才讲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不是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啊?打破不同学派的界限,取各家之所长,使不同思想相互融合为自己所用也是董仲舒创新之所在。 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新儒

10、学体系,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维护君主统治。 师:维护君主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那么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统治思想。之后,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上,国家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儒学经典也成为必读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教育被儒学所垄断,在民间也处于独尊的地位。政治上,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非官僚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的资格做官,儒学地位被大大提高,此外,儒学更是成为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同学们回忆一下,汉武帝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生:察举

11、和征召。 师:都是以儒学为标准。儒学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政治史也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对于儒学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儒学有积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使君主实行仁政,规范道德行为,但它的根本原因是要维护君主统治,而对思想的大一统更是遏制了人民思想的自由发展。 师:了解了儒学成为正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思想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那么同学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分析方式,分析为什么在儒学产生的春秋之际,并没有得到重视,孔子在当时也只是作为一个学者得到人们的尊重,到西汉时,孔子的地位大大提高,被

12、称为“褒成宣尼公”,两晋时被称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隋朝时被称为“先师尼父”,唐朝时被称为“先圣”,一直到清朝,将孔子神化,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可见儒学的地位也是一步一步被提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各个朝代儒学发展和其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篇二: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1、笔墨千秋教案】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 2 页第 3 页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4页 第 5 页【篇三:2023-2023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8课 笔墨丹青 教案 (1)】 第8课 笔墨丹青 一、教学目标 1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

13、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3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 4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1、导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下面我想问同学们汉字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楷)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绘画,走进历史,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意境之美、思想之

14、美、历史之美、哲学之美。 学习新课第八课笔墨丹青 2、首先解释一下题目,重点介绍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王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二)了解中国画:从题目中,我们也能够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画,也叫做国画。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关于国画都知道那些知识?(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画科/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画家阶层: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 (三)中国绘画看样子也挺复杂,它的起源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绘画的起源、早期发展(魏晋以前) 1、我们刚刚说过,“书画同源”所以

15、绘画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没有纸、也没有帛。他们周围常见的岩石、山壁、陶器。所以他们经常在石头、山壁、陶器上作画。我们来看看书中又角的那幅集体舞蹈图(我们看这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发现的,他们在手拉着手跳舞,画得很简单、比较粗糙。但却很生动。最有意味的是舞蹈着的两腿中间多了一个小尾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化妆舞会,人们正在扮成动物模样在舞蹈和歌唱,而这些舞蹈的人所扮演的是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这就是他们的图腾,以此表达对图腾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绘画特点:线条稚拙 色彩简单、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当时生产力相关,平时在一起,集体劳动,集体生活。想奢华也奢华不起来) 2、 新石

16、器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夏商周),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绘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同学阅读)。战国时期出现了毛笔绘画在绢帛上的作品(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这两幅作品都是陪葬物,引导死者灵魂升天)。 3、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这个可以画出来,并且解释: 画面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月下有一乘龙的妇人形象,另有仰首而鸣的仙鹤,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在异兽上,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树间,天国的门口,则绘有神人、神兽守卫,瑞云缭绕,体现出仙园的气象,真可谓气象万千。帛画中部则寓示着人间,以墓主的形象和祭祀为中心,饰以谷壁蛟龙、华盖玉磬以及神兽仙禽,构成一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墓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