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2305461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3第四十三课 菉竹山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时间年 月曰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菉竹山房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与摧残,把握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主题。、体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二姑姑的悲剧人生及意义。三、把握本文着力营造的一种“鬼趣殊多”的气氛。重点、难点:把握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主题。把握本文着力营造的一种“鬼趣殊多”的气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等幻灯片讨论法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菉竹山房(

2、1)控诉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2)从”箓竹山房”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停滞(3)人性的流露,人性的赞美写作特色(1)出色的景物描写。(2)第一人称的叙述。(3)蝴蝶意象的象征。(4)出人意料的结尾。作业:1吴组缃出生在皖南山区的泾县茂林村。这一带属黄山支脉,风光优美,山色秀丽,却长期积沉着封建 宗法制度的陈规旧习,环境闭塞落后。童年、少年时代的皖南山村生活积累,成了吴组缃小说创作的丰富材 料库。他的小说创作多是以皖南山村为基地,写他熟悉的人和事。由菉竹山房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故乡情 结。请以文学与生活为题写一篇探讨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文章。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

3、不足):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 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 提 示、导入新课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力张扬个性、渲染自我的时代,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新中国成立 以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女孩子,因为丈夫过世,年轻守寡,痛苦一辈子,或是丈夫死 自己也死,这些女子绝对依附于男子的表现。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极大的不公,男女间的不平 等发展到了极致。简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篇这样的文 章 菉竹山房。二、讲授新课菉竹山房1作者简介吴组缃(1908. 4.5-1994.1.1

4、1),安徽泾县茂林人。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 系,一年后转学中文,1933年毕业后直升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清华园时期,是吴祖缃文学创 作的高峰阶段,与季羡林、林庚、李长之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1932年到1934年他创作的小 说官官的补品、菉竹山房万字金银花、一千八百担等,以皖南农村现实生活中经 济与制度的衰落为题材和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尤其是1933年创作的短篇一千八 百担藉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具体而微地表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破产和 宗教制度的分崩离析。官官的补品中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官官在上海玩舞女出了车祸,佃户 陈小秃用自己的血救了他的命,官官回乡后又用小秃

5、妻的奶水做补品。然而地主家却把小秃当 作土匪杀害了。作品表现作家艺术的反映农村阶级冲突和阶级对立所做的努力。吴组湘的创作 朴素细致,结构严谨,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 风俗场景的第一人。2. 吴组缃的家乡吴组缃1908年出生于安徽泾县茂林村。那里“盛行封建宗法制度的各种陈规旧习,构成 人们之间严格的宗族关系。少年时代的吴组缃,曾目睹村里一些青年妇女因触犯礼教和族规, 被扔进置有生石灰的坑里浇水活活烧死。他自己的姐姐,从16岁起守寡到老。家族制度和封 建礼教吃人的许多悲惨事实,在吴组缃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严謇吴组缃 传略新文学史料1984年

6、第3期)3. 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吴组缃在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和研究院呕心沥血地从事创作,受朱自清、郑振铎、闻一多 等前辈的指教和熏染,带有北平作家讲究技巧和功力的作风;他又研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 科学著作,对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坛的创作颇为关注,其后又在南京与张天翼、蒋牧良、王任 叔结为知交,不乏左翼文学的进步思路。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北平作家群和左翼文学 艺术作风的别具一格的遇合点。这种双重的艺术素质,正是他创造出属于时代,也属于个人, 既进步又精彩的艺术品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以艺术功力著称的作家,颇为善于把清莹的灵感落实到真切自然的形象画面之 中,风格从容圆润,质朴中不失潇洒,虽然有些作

7、品似乎热力不足,但传世的作品多令人感到 底气充实。究其艺术功力,大抵可以列举三端。其一是地方风物和乡音土调的融合,散发着一 种似不着力,而又拂之难去的乡土气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项基本功,是人物描写。吴组缃谈到红楼梦对他的启发,不仅在于 使他具体认识何为封建主义和新旧道德,不仅在于教会他提高白话文融合口语的文学表达能 力,而且在于点拨他“慢慢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体察人们说话的神态、语气和意味”。其实,吴 组缃注意小说人物的“神”、“气”、“味”,不仅及于对话,而且及于全般。他描写人物的特点, 有别于鲁迅的融汇万象,也有别于郁达夫的激情飞泻,而是驱遣一支圆转隽逸之笔,点染人物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

8、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 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 提 示风姿神韵,异常敏捷地捕捉人物深层心理的稍纵即逝的闪光,妙手拈来,情趣立现。这是他小 说艺术功力的另一体现。吴组缃小说艺术功力的第三个特征,是结构新颖而严整,平实和谐,又能才华风发。吴组缃以不多的作品跻于名作家之列,其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匠心,求新而稳健,在滋 润从容中讲究气聚神圆,对提高进步文坛的艺术表现技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自其中一些佳作 的艺术功力而言,这位来自黄山之麓的作家,颇得几分黄山的松石之坚实和云泉之灵秀的。(杨 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

9、88年版)吴组缃的小说创作是以量少质高著称的。其实,所谓量少,也是相对而言的。诚如学界公 认的“其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匠心”(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几乎所有各篇都值得一读。”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作家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因为文学创作 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个性彰显的程度,对这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关系甚大。吴组 缃固然也曾有与当时左翼作家相同的思想倾向。不过,在艺术上,他从来不落窠臼,即使是对 仰慕的作家,也绝不亦步亦趋。正是凭借卓尔不群的个性,吴组缃才以不多的作品跻身于名家 之列,赢得广泛的赞誉。二三十年代吴组缃开始小说创作之时,各种文学流派争奇斗胜。吴组缃在摸索中

10、前进,当 然也受到了这些流派的影响。他的小说既兼收并取,又别出心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五四 以来诸多小说流派的汇合。其中,有问题小说对社会弊端和人生百态的认真思考,也有乡土小 说对故乡的眷恋伤感,甚至还有一点自我小说的苦闷、心理分析小说对内心世界的坦露。而这 些特点不是平均组合、始终如一的,其间的消长变化折射着现代小说的发展,也反映出吴组缃 作为小说家的成熟。(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当吴组缃克服了早期作品中“理念化”倾向之后,他的创作就出现了在生活的土壤上正确 的理性判断和圆熟的艺术技巧的结合,通过个别去表现整体,通过狭小去透视广大,在洋溢着 浓厚生活气息的生动

11、画面里,对由于更加殖民地化而陷入严重凋敝破产的三十年代的农村社会 作出了深刻的剖析。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残虐,同时写出它的腐朽和走向溃灭的趋 向;在展示下层群众悲惨境遇中,跟注重描写他们在苦厄中的挣扎和对命运的反抗,并对旧制 度礼教的各种“罪人”在正义的审判台前作出全新的道德裁判。而这一切都融化在冷静的客观 描写之中,作家的思想、感情则隐藏在所描写的事象背后。这样所得到的是感人的艺术真实性。(唐沅清醒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艺术,吴组缃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关于“冥婚”依据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冥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已经夭折的男女举行婚配并合葬 的习俗。这种形式的婚配,配偶

12、之间生前一般没有订过婚。据说20世纪在台湾的一些汉族村 社中仍然存在此类婚姻现象。另一种则是生者与死者成婚的现象,故又称为“阴阳婚”在封 建宗法制度与传统迷信思想制约下,凡订过婚而未正式结婚的配偶,如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仍 须与死者举行婚礼。据文化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新中国成立前福建惠安东部地区,凡未过门的 媳妇死亡,其夫另娶时,须与亡妻的木头偶像睡三天,方可再结婚;有的未婚夫身亡,男方父 母可用大公鸡代替其子迎娶女方,新婚刚过门就成了活寡妇。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电影红 色娘子军里,也有一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岛上的“冥婚”情节:成为女战士之前的 红莲,曾被迫嫁给亡夫;在婚床上躺着一个木头刻成

13、的成年人像,木偶胸前写着:“莫门符氏 红莲之夫”由此可见,作为落后民俗的冥婚”在中国农村愚昧落后的社会环境里沿袭已久, 新中国成立前尚存。(方克强大学语文教学用书菉竹山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版)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 重点环节 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 示5.写作背景虽然已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十年代的中国,除了一些大城市稍有变化之外,广大 的农村一切如昨封建礼教,封建意识依然十分沉重地抑压着人民群众。作者出身安徽农村,自小耳闻目睹了旧传统吞噬活生生的青年男女的许多故事到北京读

14、书后,尽管“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但想起以往落后,闭塞的 乡下,作者更是感慨万千。6. 内容提示菉竹山房通过传统女性二姑姑年轻时的恋爱、婚姻以及凄凉人生历程与悲苦扭曲心灵 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吃人礼教与“阴阳婚”的落后愚昧习俗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同时也表达 了作者对主人公的人道主义同情和对自然人性的肯定。7.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开头至第九自然段末“于是阿圆不愿去的心,变成急于要去了”这一部分侧重背景 的交代。写“我”和妻子阿圆,从城市回到久别的故乡一一皖南一个闭塞的农村,要去看望十 几年未见的二姑姑,由此引出二姑姑青春时代“红颜薄命”的悲剧故事。(2

15、)从“我说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至“我释然,向阿圆笑笑,阿圆却不曾笑,只瞪 着眼看兰花”。写“我”和阿圆对二姑姑的探访。这部分对二姑姑所生活的村庄及其大宅子“菉 竹山房”作了细致的刻画和铺陈。阴森幽闭的菉竹山房不仅是二姑姑悲惨命运的见证,也是她 悲惨命运的象征。如果说二姑姑的“阴阳婚”还只是她悲剧的开始,那么,她禁锢在菉竹山房 这座与世隔绝的大屋里度过的漫长岁月,就显得更加悲惨了。(3)从“我说邀月庐清新明朗,那是指日间而言”至结尾。这一部分是对“我”和阿圆入 住的菉竹山房的“邀月庐”的特写。白天的菉竹山房就笼罩着陈腐神秘恐怖的气氛,到了夜里 更是鬼气森森。正当年轻夫妇恐惧不安无法入睡之时,突然又看到窗上露出的“鬼脸” “我” 冲出门外,发现两个“女鬼”竟是二姑姑和兰花。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写出了那个封建的时 代、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极大残害和扭曲。8. 分析小说吴组湘的作品除描写皖南农村社会的动荡外,还擅长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越轨的妇女, 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如万字金银花,当年美丽的少女,因为守寡后怀了孕, 惨遭抛弃,死于难产。菉竹山房中的二姑姑则守了一辈子活寡,过着鬼一般的生活。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一般小说的支柱在于人物塑造,菉竹山房也不 例外,它给我们塑造了二姑姑这一形象。小说写的就是作者与新婚妻子一同去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