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十大根祖文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29759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0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夏十大根祖文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cheng,gi华夏十大根祖文化运城,古称河东。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堪称名副 其实的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 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块“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有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二十 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秦、汉、唐)看西安,五千年 文明(尧、舜、禹)看运城。只有到了运城,才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那么,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到底有哪些东西确属民族之祖、华

2、夏之宗呢?最近,我们对源于运城的 华夏根祖文化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加工,形成这套资料,以期更多的人能走进运城,从中了解到运城是中华民族的 根、祖、源、宗,并通过运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华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人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考古学界 有人说欧洲,有人说非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曙猿化 石”却证明,运城,才是人类真正的故乡。曙猿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猿。曙猿化石发 现以前,由于人类化石不断出土,人类摇篮说曾摇摆 于各大洲。1856 年和1907 年,分别在德国发现的尼安 德物

3、人和海德堡人,使人类摇篮欧洲说风行于世。上 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非洲发现了以埃及法尤姆 人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后,非洲 说又占了上风。1994 年至1997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运城市垣曲县发 现了众多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颌骨等古 生物化石。中国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联手对这些化石 进行精心考证和研究后,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世纪曙 猿”化石,并证实这些化石生成于4000 万年前。当时 这里气候温润,湖泊交错,山青水秀,树高林密,很 适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随后,两国科学家又联合在 2000年3 月16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 杂志上发

4、表研究论文,认为“世纪曙猿”是迄今为止 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 的祖先,约生活在距今 4500 万年至 4000 万年之间的 中始新世。这样,中国就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 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垣曲则成为最早的人类发源 地。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 世纪考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 个十分原始的灵长类家系的成员,而且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即在灵长类动物家族中,类人猿动物的 世系源自何处。2000 年 4 月 11 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指出:“专家认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

5、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 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 万年。”“世纪曙猿”使它的发现地运城垣曲这块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 关注。目前,垣曲县投资 1.2 亿元精心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人类远祖园”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它将依傍黄河小浪 底库区、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一个既有崇山峻岭、峭岩绝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与瀑 布,集对外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充分领略黄河文化的久远深厚 园区竣工投入使用后,垣曲县还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华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火的使用,堪称一

6、项划时代的创举,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人类用火,始于运城市芮城县 183 万年前 的西侯度人。原始社会时期,黄河大拐弯处的古河东地区(今运城市及临汾市部分县市),气候温润,水草丰美,树高林密,动物成群。那时,我们的祖先还不知道用火,在这里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一天,一场偶然的雷火,引燃 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动物四散奔逃,有的丧生火海,有 的逃往远方。大火过后,幸存下来的先民们一时失去了 食物来源,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无奈之下,他们只好 在灰烬中寻找被火烧过的动物肉和植物果实借以裹腹。 然而他们却惊喜地发现,被烧烤过的食物与以往所吃的 食物截然不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容易咀嚼。于是, 他们开始留

7、意保存火种。后来,先民们又从长期的实践 中观察到,火虽然可怕,但可以烧熟食物,还能照明、 驱寒,就有意识地采集火种,并尝试使用火、吃熟食。这对人类体质和大脑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正是从大自然的恩赐中才发现了火,认识了火,学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领。他们从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种,到若干万年后发明钻木取火、撞击燧石取火,开创了中华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 年至1962 年,考古学者在我市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考察时,在约 50余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砾层中,发掘出了中国长鼻三 趾马、山西披毛犀、晋南麋鹿、纳马象等 20 余种已绝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绿色的哺乳动物筋骨、

8、鹿角和马牙,与北京人遗址中发掘的被烧过的动物骨头和牙齿没什么两样。经过化验证明,这些动物遗骨的确是 被火烧过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烧骨”。后经古地磁法测定,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至少在 183 万年以上。因而 学术界认为,西侯度人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开创了人类的用火史,当为“人类烹调之祖”。这一发现 把人类用火的时间向前推进了 100 多万年,堪称西侯度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光明和温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类进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变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使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飞跃。正是由于发现和使用了火,我们的原始先民 们才逐步具备了全天候的活动能

9、力和顽强的生存能力。难怪世界史中评价说:“火是一切发现中最伟大的发现,它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气候中,造出众多的食物并迫使自然力为人们工作”。这一评价可谓恰如其分。火是一柄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却也常常引发灾难。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为人类一种永恒的 追求。远古时期的人们对火的敬畏逐渐衍生为对火神的崇拜。远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祭祀火神的场所。当人类进入家庭生活阶段后,炉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征。时至今日,在运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们还保留 着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习俗。炎黄子孙们将中华圣火从远古演绎到现在,从地面演绎到天空,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演进 史就是

10、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发展史。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后土篇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汾(河)交汇处,有一座祠庙,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誉为“海内 祠庙之祖”的后土祠。这里,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 因的重要谱系依据。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 的首领称为“后”。“后”是部落内一切重大事情的 决策者、指挥者、领导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后汉书傀嚣传),二者都是繁衍人类的。“后 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来,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后土其实就是“女娲”。 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很有名望的

11、氏族部落首 领。她置婚姻、 育儿女(风俗 通义),做笙簧、创舞乐(世本作篇),使中华民族早在1万年前 左右,就初现文明曙光。可以说,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华夏民族的原 始先祖。人们出于敬仰,就像对赖以生存的大地一样对她顶礼膜拜,尊其 为“后土娘娘”、“女娲娘娘”。距今五千年前后,黄帝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完成中华民族历史 上大规模部落统一战争的壮举而一统华夏后,怀着对祖先崇拜的强烈愿 望,在母系社会至高无上的女性君王后土生息繁衍过的地方汾阴庙前 村的一块高地上“扫地为坛”(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开创了中华民 族历史上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祭祀后土的先河。此后,历朝历代皇家 祭祀后土始祖的大典

12、都在这里举行。汉朝时,朝廷把祭祀后土定为国家礼 制,明确规定:“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泰山五年一修封”。唐朝时,祭 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宋代时发展到了顶峰。仅这三个朝代,就有八位皇帝 先后二十多次亲临万荣祭祀后土。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 恒等都在此留下了亲笔真迹,其中汉武帝的秋风辞被誉为千古绝赋, 宋真宗御制的汾阴二圣配飨(xiang,三声)铭碑被称为全国名碑之一。 直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活动才改在北京“天地坛”举行,后专门建了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历史上如此众多的皇帝对后土始祖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祭拜,主要目的和意义有三, 即感激她繁衍人类、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厚德;祈求风调雨顺

13、,五谷丰登,国家繁荣;希望繁衍后代,人丁兴 旺,社稷稳固。相传后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所以几千年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近年来 随着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自发组成“祭祖团”,专程到后土祠举 行祭拜活动。当地每年春季祭祀大典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最多时达3 万人。2003年,全球华人公祭 后土圣母大典,更是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礼乐声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敬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 圣母像前,那袅袅青烟,正是中华儿女对圣母的绵长思念。后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民族文化的轴承和核心,她正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

14、力,激 励着全球华人为实现祖国一统、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军事篇我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叫做涿鹿之战,它就发生在素有中华民族发祥地之称的黄河中游的运城一 带,在这场战争中与黄帝交战的蚩尤是我国最早的兵器发明人。据孔子三朝记、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 魏土地记、解县志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翰的咏解州盐池晓望等史料典籍相互印证,今解州就是古时之 “涿鹿”。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氏族社会时期,地球整个北 半球频频发生特大的地震和水旱灾害。面对空前的灾 难,各地的氏族部落为争夺自然资源和适于放牧、浅 耕的地带,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纷纷离开故土向中 原这块肥沃的黄土地汇聚。黄帝部落在东征、南下的

15、过程中,兼并了包括炎帝部落在内的许多部落,最后 同蚩尤部落为争夺水草丰美的“冀州”(今包括运城市 在内的广大地区),特别是为争夺中华大地上开发最 早的运城盐湖,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 战斗一开始,使用金属武器的蚩尤部落很快占得先机。黄帝遂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飞上天空,喷出大水,将蚩尤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蚩尤忙令风伯和雨师上阵。风伯刮起漫天狂风,雨师则把应龙喷出的水全部收走, 然后两人又施展法术,用狂风暴雨袭击黄帝军队,使应龙败下阵来。不久,经过休整的黄帝军队士气高昂,再次 与蚩尤军队交战。这次,黄帝身先士卒,带兵杀入蚩尤阵中。不料,善“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汉学堂丛书) 的蚩尤却施放出弥

16、天大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使其辨不清方向,然后利用兵器上的优势发起猛烈的进 攻。黄帝借助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才拼死突出重围。突围成功的黄帝痛定思痛,做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精心准备。首先, 他亲自到太山找玄女请教战法秘诀,并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创作了兵法 黄帝阴符经,指挥军队演练出一千八百阵。其次,黄帝打听到东海流 波山上有一种怪兽夔(kui,二声),吼声像天空的炸雷一样响亮,就派人把 夔杀死,用夔皮做成战鼓,用雷池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起来“声震五百 里”,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他还特意召来自己的女儿专会收风息 雨的旱魃(ba,二声)助战,然后同蚩尤展开了最后决战。决战开始后,只见应龙喷出的滔天洪水被风伯和雨师收走;而风伯、雨师的狂风暴 雨和蚩尤施放 的弥天大雾又 被旱魃一一化 解。黄帝部落把 蚩尤部落紧紧 围在战阵中,然 后敲击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