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292446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健康教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健康教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健康教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健康教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教育学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念1、健康的概念WHO “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 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2、影响健康的因素1)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交通工具、体育锻炼、精神状态等2)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 等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从亲代遗传的体形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行为本能等4)卫生服务因素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3、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的含义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

2、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 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 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 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卫生宣教”,其主要区别包括。(1)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 系统干预活动。(2)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作为一种

3、 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已初 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A、调查法:描述性调查、分析性调查、回顾性调查 描述性研究(描述某一事件或特征的客观现象)*现况调查*社会调查:常用于需求的评估及信息反馈,常用的包括小组工作法、特尔斐法、个案调查 等分析性调查*前瞻性调查 *回顾性调查B、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C、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准实验研究:不是随机确定,而是选择两者在主要因素方面相似的人群作对照组,如社区的干 预研究属于此类4、健

4、康促进1)健康促进的含义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劳伦斯格林关于健康促进的定义为: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有益于健康改变的相关政策、法规、组织的综合。2)健康促进的领域*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的环境*加强社区的行动*发展个人的技能*调整保健服务的方向3)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最广泛动员了全社会对促进健康的共同参与*强调了环境和支持体系对于促进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促进健康的意义*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三级预防中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调整卫生服务方向4)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社会动员5、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的

5、社会作用和任务1)社会作用: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提高广大民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2)任务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决策者观念的转变,促使其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这也是实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有力保障,能更有效地动员资源和各方面的参与。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部门实现观念与职能的转变二、健康传播1、传播概念1)信息、传播与健康传播信息:是指传着所传递的内容,是用一定符号表达出来的,对人与事物的判断、观点、态度 以及情感。传播:是一种社会

6、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 新闻、事实、意见等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方法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目 的而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2)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3)传播结构与传播关系哈罗德拉斯维尔5因素传播模式图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象取得什么效果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i施拉姆模式信息传者受者信息2、人际传播1) 人际传播的概念指人与人直接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这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共享信息的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和 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2) 人际传播的特点*无需非自然媒介,不受时空、机构、媒介的

7、限制,简便易行 *交流双方相互作用,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针对性强*反馈及时*覆盖面有限,保存复制信息能力差3) 人际传播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健康教育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包括:(1) 健康咨询:是一种个别指导方式讲座(3) 小组活动(4) 个别劝导3、大众传播1) 概念: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大众传媒和特定的传播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范围广泛 的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2) 特点*传播者是职业性传播机构人员,借助非自然传播技术手段*信息公开、公共,面向全社会人群*扩散距离远,覆盖面广,速度快*对象众多、分布广泛,互不联系,但总体来说是大体上确定的*单向传播,有时双向,很难互换传受角色,

8、信息反馈慢且缺乏自发性4、健康传播效果可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一主要取决于传播信息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和新鲜度等信息的结构性因素*健康信念认同一接受观点*态度转变一形成心理定势,转变不利于健康的态度*采纳健康的行为三、健康心理1、人际关系与健康1) 人际关系的心理需要(1) 内容的需要一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2) 支配的需求一在一定权利基础上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3) 情感的需求一在情感或感情上希望与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2) 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1) 邻近性( 2)交往频率(3) 态度的相似性(4) 需要的互补性3) 人际关系中的

9、心理障碍(1)恐怖心理社交恐怖症(2)害羞心理气质性害羞(生来)、认识性害羞、挫折性害羞(3)自卑心理(4)孤僻心理(5)自傲心理(6)猜疑心理(7)封闭心理(8)嫉妒心理(9)逆反心理(10)固定角色心理(11)敌对心理(12)干涉心理(13 )强迫心理4)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1 )克服知觉在人际关系中的偏见*第一印象、月晕效应(以偏概全)、刻板印象、臆断性归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情绪反应(2)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改善个性品质、调整认识、学习交往技能、掌握调节方法2、健康心理咨询1)心理咨询的方式心理分析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交互分析疗直接咨询、

10、简介咨询、个别咨询、团体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门诊咨询等2)心理咨询的原则如实接受事实原则;整体性原则;坚持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尊重和平等原则;自助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不评判原则;伦理性原则四、健康行为1、促进健康行为根据哈律士和顾坦的建议,健康行为可分为五类:*基本健康行为一是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健康行为,如积极的休息与睡眠、合理应验与平衡 膳食等*预警行为一预防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置的行为,如驾车系安全带、火灾自救等 *保健行为一指合理、正确适用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一环境危害既指环境污

11、染,又指生活紧张事件*戒除不良嗜好行为以上针对健康人或无病征者,一级预防*求医行为一一二级预防,有病未确诊者*遵医行为确诊病人*病人角色行为三级预防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2、危害健康行为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2)致病行为(特异性疾病发生模式)A 型行为模式(冠心病)C 型行为模式(肿瘤)3)不良疾病行为模式4)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对机体作用的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差3)联合(协同)作用强4)易变性大5)广泛存在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1)知信行模式(KABP) Knowledge (知识和学习)基础A:Attitude (态度)B:

12、Belief (信念)动力P:Practice (行为的改变过程)目标通过学习形成保护接受知识健康的信念二 产生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信息的权威性、传播的效能、“恐怖”因素、行为效果与效益有针对性的强化2)健康信念模式(HBM)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健康信念模式常 被用来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或实施健康教育。健康信念模式的形成涉及三方面的因素:1 对健康信念的认知2 对行为效果的期望3 效能期望对健康信念的认知(1)感知到易感性(2)感知到严重性提高公众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是形成健康信念的前提。让人们对他们目

13、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产生“恐惧”对行为效果的期望(1)感知到益处(2)感知到障碍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行为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对行为效果的期望效能期望(1)自我效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执行一个导 致期望结果的行为。(2)帮助效能:善于寻找其他可以借助的力量,以间接帮助实现效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从而影响 行为。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效能期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1、计划设计的基本步骤社会诊断、流行病

14、学诊断、行为诊断、环境诊断、教育诊断、管理与政策诊断Precede第五步第四步第三步第二步第一步精心整理管理与政策 教育与组织 行为与环境 流行病学社会诊 断 诊 断 诊 断 诊 断 诊 断健康教化因素倾向因素y为与 ft 、生活方式健康促成因素环境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执行近期效果中期效果结局评价过程评价评价评价proceed1)社会诊断也称社会需求评估,评估社区群众的需求与愿望以及生活质量。社会诊断的重点内容是社区人群的人学特征,人群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多采用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等获取相应资料,也可以利用卫生部门及其他相 关部门的各种统计资料,如疾病统计资料。社会环境包括:1、社会的政策环境:如卫生相关政策、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网络等;2、社会与经济环境:如人们的精神状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收入、就业、教育、交通、住房条件等;3、社会文化环境:指人群的一般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4、卫生服务系统特征:包括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状况、卫生服务特征、人群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等;5、资源情况:指人力、财力和物力,包括卫生服务资源和非卫生服务资源。人群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和健康之间是双向影响的关系,健康状况能够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生 活质量和社会问题又对健康产生影响。界定和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