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27460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听听那冷雨 ( 鲁人版高一必修 ) 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家乡的一片深情,对人生的 感叹。2 、通过研读课本,体会文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3 、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 、对课文内容的解读。2 、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解读。2 、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1 、作者简介。(略)2 、时代背景:写于 1974 年,当时大陆正是“文化大革 命”时期,一片混乱。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 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二、词语学习:(略)三、熟读课文,将课文划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写雨季

2、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第二部分: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 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作业:熟读课文,写小作文: 雨中致余先生 ,300 字以上 第二课时三、课文研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 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 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 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 情思。(一)结构及内容分析:1 、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 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

3、的思路,请找出这 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 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 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 那里来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 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补充: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 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 “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 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 感

4、受,这就是通感。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激发想象。例子:目光锐利(视 - 触)耳朵太长(听 - 视)笑声很甜(听 - 味)声音响亮(听 - 视)味道很浓(味 - 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 湖居听书)“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 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 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 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 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十五年,一一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5、”比喻,拟人,移就。“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 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还是香港的谣言里 ?还是傅聪的黑键白 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 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 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 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 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

6、历史已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小结)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 融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 想人非非。”这语言简赅,新鲜,把现实与想象和谐地化为 一体,成了全文的主线。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 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 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还 是香港的谣言里 ?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 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 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2 、第二部分研讨: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 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把第二部分分成两个

7、层次,注意找到过渡句。- 过渡句是“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以此分 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雨可嗅,可观,表达对中国风景、 中国文化的追思。第二层次写雨更可以听,表达作者漂流异 乡的凄迷之感及得到的安慰。第五自然段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集体朗读后 讨论)- 排比,叠字,通感,比喻,拟人。 写美国一段有何用意?- 反衬。突出中国风景之美,表达对祖国的情思。个别朗读“台湾湿度很高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 体会其中的中国文化况味。- 着重从国粹中的水墨画引发诗意联想,来描述雨给予 作者的历史邈思和文化感悟“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遇?- 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

8、时,远 离祖国。第三课时三、课文研讨3 、第三部分研讨: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 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把此部分分成三层,并归纳层意。- 写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 写时光流逝,瓦屋不再,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 恋时代。- 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并再次点题。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对雨的细致生动的描 写和怀恋祖国的感情。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的理解。-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 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 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在这部分,作者

9、着重写了“听”雨。因时光的流逝,连 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 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 尽人意的现实,连着自己可叹的一生,雨交织了作者对于祖 国故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二)写作特点:1 、在千岩竞秀之中,时时流露博学和奇思,处处融入 真情至性。2 、在笔法上融贯古今,出入中外,冶各家于一炉。他 的作品,除了惊叹其感染性强烈与意象丰富、思绪细密之外,兼具绚烂夺目 的视觉美感与音节铿锵的听觉美感。(三)主题思想:远离大陆的作者,通过在台北听雨及其产生的丰富联想, 抒发了他对于祖国家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表达了 他对祖国及其悠久文化的挚爱。四小结:1 、研讨课文第一题:- 参考答案:文中的冷雨交织了作者对于祖国故乡、对 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故而使已使人都感到“冷”。具体 感悟,可由学生依据自身体验作多元回答。2 、补充阅读,在此基础上写一首怀恋家乡的短诗,在 班级展示材料一:台湾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略)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乡情诗”(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