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技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26627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鉴赏诗歌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鉴赏诗歌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鉴赏诗歌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鉴赏诗歌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技巧一、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

2、作用。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3、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

4、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

5、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

7、,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二、疑难突破(1)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着眼于“读懂”诗歌。备考应以“读懂”作为基本点和突破口。对于本课时考点的复习,应注意:全面了解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分类和具体手法的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对比与衬托、比喻和比拟等。(2)答题的思路应全面、明确。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三、 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牡丹 韦庄闺

8、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全诗用虚写的手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 ,然后诗人用 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从而揭露朱门 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乡农的情感: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

9、,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评价这首诗说:“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 充分肯定了这首诗的讽刺意义。请分

10、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情景交融是抒情诗最主要的表达方法,但这首诗却是情与景分开来写,试作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答:(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答: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苹埋幽径,晋代衣冠咸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

11、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的修辞方法和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10、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

12、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问: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问:第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问: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14、阅读孟郊的游子吟

13、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 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寸草心”、“三春晖”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问: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参考答案1诗人用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解朋友不能像武陵人一样,要“须尽丘壑美”。暗寓对待事情不能尝浅辄止、要坚持到底的哲理。语言虽浅白,含意却很深远。2诗的前两句描写

14、春季的绚丽美景(青青草色、鹅黄杨柳、缤纷桃花、芬芳李花),是欢乐的景象;后两句用比拟的修辞写自己的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遗憾),是悲哀的感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利用对比,真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哀愁3“箫管迎龙水庙前”、对比、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同情 。4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