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262317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雨的危害及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 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 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在酸雨的成分 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 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 俱增。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分布在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 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 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 雨区之一。我国酸雨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民办上最罕 见的。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和名胜等人文景观均带来 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 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气、导致发 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 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 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 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会严重损害建

3、筑物。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如,在 瑞典的9万多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 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藻类都 一扫而光。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万多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 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果我国的乐 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卢沟桥的石狮和附近 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侵蚀而被严重破坏。对酸雨的防治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减小和杜绝酸雨已 迫在眉睫。目前,各国采的防治对策主要有:一是调整能源战略,一 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

4、化 物等大气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地 热能、风能、核能等。二是解决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一些国家在火力 发电厂安装了烟气脱硫装置,并用法津形式加以规定,并实施一些具 体的国际合作,如1984年在渥太华召开了由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参加 国际会议,通过了一项防止酸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国际协议, 规定在1993年以前,各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80年的基础上减少 30%。以上是一些控制,削弱酸雨的办法:(1)根本措施削减SO2的排放量(2)控制标准。如旱期提出的降水?日值4.5作控制值,判断一 个地区酸雨控制与否。(3)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制定一套节约能源的基本政策,以 加强

5、能源管理,制定一套节约的能源的技术政策。限制:淘汰现有煤 耗高、热效低、污染重的工业锅炉和炉窑。(4)调整民用燃料结构,减轻能源污染。逐渐实现民用燃料气 体化,逐渐实现城市集中供热。(5)改善煤炭的利用技术。使含硫45%以上的高,硫煤变成2.7% 以下的低硫煤。(6)采用最新技术。如贵阳市采用的是国家环保局环境科技攻 关成景工业型煤成套技术,它突破了煤质不可改变的理论。此项技术 被认为将导致一场煤化学领域的革命。(7)建立酸雨控制区。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为重点的 珠江三角洲和以韶关、清运为重点的粤北地区建设包括燃煤电厂脱硫 和城市热电并供,管道煤气工程等严格控制SO2排放,减轻酸雨污染。(8)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控制。制订各类汽车的废气排放标准, 限制汽车行驶速度,改进发动机结合和安装防污装置。尽快实施机动 车定期淘汰制度。(9)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监督管理,严格实施大气污染法规。 我国已经开始推行的SO2排放收费制度最控制工业燃烧SO2排放的措 施之一。总而言之,酸雨的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和威胁之 一,尽快控制酸雨的危害是人类所不能避免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人 类在21世纪及将来的发展意义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