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2257514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说课稿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二、学生特点:这

2、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三、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四、教学

3、理念: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

4、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一、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二、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一)理解大意。、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全班

5、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二)感悟深情。、得遇知音之喜。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伯牙的琴

6、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晈晈兮若明月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

7、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隆隆兮若雷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

8、、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

9、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板书:知音得遇,喜哉)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痛失知音之悲。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

10、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把伯牙的心情读出来)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

11、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三、回味诵读。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四、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 一起读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伯牙绝弦高山流水 深相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