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2253628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闻鸡起舞(祖逖)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 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 拔剑练武, 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 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 “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

2、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三下:买椟还珠(郑国人)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画龙点睛(张僧繇)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

3、,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 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

4、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 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四上:胸有成竹(文与可

5、)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杏林春满(董奉)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 今福州 ) 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

6、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 食顷, 昏死的刺史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

7、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 董奉更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 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四下:手不释卷(吕蒙)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

8、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 ?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 、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 “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 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鹏程万里传说我国古代

9、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 ,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 “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五上:水滴石穿(张乖崖)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 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 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盘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张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张乖崖又提笔写下判语,说道:“一天一

10、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 (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 ”说完,张乖崖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当众斩下他的头,然后又去申台府自首。崇阳人到现在都还流传着这一故事。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大公无私(祁黄羊)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公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

11、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

12、己的儿子,怕人议论, 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 大公无私啦! ”五下:程门立雪(杨时、程颐)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 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

13、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 程颐一觉醒来, 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入木三分(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 岁时开始练习书法, 他练字十分刻苦, 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 岁

14、时写兰亭集序 , 37 岁写黄庭经 ,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六上: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春秋时期, 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 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 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 “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响遏行云(秦青、薛潭)战国时期 , 有个喜欢唱歌的青年, 名叫薛潭。 他听说秦青很会唱歌, 就向秦青学习唱歌 , 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就自以为完全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